如何让青年智慧真正赋能乡村?如何破解人才振兴的瓶颈?7月14日至15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韵乡村·绿动杨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顶着38℃的高温,用脚步丈量乡情,用专业碰撞产业,在田间地头、街巷农家、产业园区寻找答案,交出了一份充满泥土气息和青春创意的“实践答卷”。
惊叹:一根网线管万亩田,“藏粮于青年”成共识 “5.88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农机化率达99%……”杨柳镇农业农村综合发展中心站长鲁新华的开场介绍就让队员们惊叹。在中心,张军主任说:“一根网线就能管好万亩良田,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土地流转率达81%、260户规模经营户户均种植230亩,杨柳镇“不垒大户、风险可控”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引发了队员们的热议。
图为张军主任与访谈小队交流杨柳镇基本情况。段晨磊 供图
“把‘小田变大田’,推动‘个体富裕’走向‘集体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让传统农业拥抱现代化、机械化,汇聚众力发掘资源价值。”团队成员张振寰在调研笔记中写道。队长林欣怡则记下了更深的感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之外,更要‘藏粮于青年’!”这句话,成为团队此行反复思考的核心命题。
灼热:160份问卷里的民生温度与破题思路 烈日炙烤着皖南大地,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探求真相的热情。民生调研组的7名队员,穿梭在杨柳镇的街巷村舍。他们在村民的屋檐下、村口的老槐树荫里,与乡亲们拉家常、听心声。“大爷,村里的污水处理站够用吗?”“大姐,孩子上学路上您放心吗?”这些带着关切的询问,两天内汇聚成160余份有效问卷和百余条关于教育、医疗、人居环境的真实诉求。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街头访谈。段晨磊 供图
在杨柳镇政府,队员们与农业农村、水利、文旅等部门的一线干部围坐一堂,展开深度座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对策带回实验室。”镇党委副书记汪太林的嘱托掷地有声。基于扎实的调研,团队梳理出破解杨柳镇发展难题的三大关键思路:深化产业融合、推动农旅互促、吸引人才回流。
创变:废弃花材变宝藏,“鸡咖”点亮新农场 实践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并用专业智慧解决问题。在焦甜香产业融合园,当得知大量废弃花材被简单处理时,化工学子的专业敏感被瞬间激活。“这些花材能不能提取香料?有机肥成分是否达标?”队员们一边询问,一边结合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300余户年均增收2.8万元的成功模式,当场提出“鲜花采摘+研学体验”的创意方案,旨在解决原料浪费、提升附加值并吸引客流。
在竹蜻蜓美学基地,小桥流水激发了队员们的“头脑风暴”。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生态与文化的结合点:“这里的优势完全可以嫁接宣州非遗!”漆扇DIY、宣纸拓印等体验项目,以及“大学生创客市集”的方案被热情提出。
图为冯子丹女士与团队成员交流营地基本情况。段晨磊 供图
在采用“粪污资源化+有机种植”模式的木子禽业与天龙湖家庭农场,队员们更是当场采集样品,承诺返校后立即进行成分分析,为农场即将启动的“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提供关键数据支撑。队员们为其提出的“鸡咖”、“自助鸡蛋捡拾”、“土灶伙食DIY”等年轻化、娱乐化设想,与负责人的创意火花碰撞,让农场升级路径更加清晰。
图为熊爱民女士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农场。段晨磊 供图
短短两天,团队为焦甜香园区、天龙湖农场等5家经营主体精准“把脉”,量身定制了5条充满专业思考和青春活力的升级建议。
破局:共绘“三条路径”解人才振兴之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更在青年!”在新龙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书记黄进的一席话让队员们陷入沉思。谈及“人才瓶颈”,这位基层干部直言不讳:“外来人才难扎根,本土青年留不住,是最大痛点。少数能回来的‘领头雁’,依靠的是电商技术和自身闯劲。”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进书记洽谈。段晨磊 供图
这恰恰与团队酝酿的“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不谋而合。一场热烈的研讨后,双方共同勾勒出吸引和培育乡土人才的“三条路径”:
“乡土课堂”筑基:按村民“点单”,每月邀请返乡青年能手、农业技术员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内容涵盖直播带货、果树修剪等;
“政策礼包”护航: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场地租赁减免、小额贷款贴息,并配套“一对一”政策解读服务,降低创业门槛;
“情感纽带”联结:建立在外青年微信群,定期推送家乡发展动态,春节期间举办“家乡变化展”,以乡愁唤归心。
“就像播种子,得选对品种、给足养分,还得耐住性子等它扎根结果。”黄进生动的比喻,让青年学子们深刻理解了人才振兴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启程:万余字日志与6项建议,让“三下乡”变“常下乡” 两天的实践短暂却充实。调研日志密密麻麻写满了2万余字,“智慧农机共享平台”、“青年农创客孵化计划”等6项具体建议初步成形,5份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帮扶方案亟待深化落地……实践的种子已在青年心中深植。
“青年人才的智慧与活力,是杨柳镇最渴求的‘新质生产力’。让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更要让‘三下乡’成为‘常下乡’!”指导老师胡桂菊道出了实践的深远意义。这份写在皖南丘陵绿水青山间的青春答卷,正随着盛夏的稻香,飘向振兴的远方。(通讯员:张振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