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报告

滁院三下乡:探寻凤阳博物馆,感受淮河文化魅力

时间:2023-08-18 关注:
为深入探寻了解悠久的淮河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滁州学院“赴凤阳县博物馆实践小分队”于2023年6月27日到达凤阳县博物馆并开展了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充分准备
在前往实践地点之前,团队成员先对实践地点进行资料收集和路线规划,并在前往的前一天提前与博物馆人员取得联系,确保博物馆可以参观开展实践活动。同时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团队成员对凤阳县博物馆所展览的文物已有初步了解,对博物馆已有一定的基础认知。
深入开展
在到达凤阳县博物馆后,团队成员向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明了此行目的,工作人员听到后表示非常支持。工作人员热情的带着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详细的介绍着博物馆中的文物,迫不及待地将家乡的文化介绍给团队成员。
实践队员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参观凤阳县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便可看到凤阳县最出名的凤阳花鼓。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我们说:“说凤阳道凤阳,避不开的肯定的是凤阳花鼓。”工作人员和团队成员介绍说花鼓是凤阳的特色,花鼓表演的人不需要太多,只需一两个人便可以表演,在小鼓和小锣的配合下,表演者边唱边舞,让观者无不赞叹连连。凤阳花鼓起源于明代,在那个封建王朝,人们的生活并不如意,百姓们不得不编舞编曲,外出进行表演,以此来谋生。如今的生活已经不一样了,花鼓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工具,它已成为凤阳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团队成员前往了钟离厅。一进去最引人注目就是展柜上陈列各种青铜器具,其中春秋青铜钟大大小小的有十多件,展柜内还有青铜炉、带盖铜簋、青铜剑、铜箭头等器物,青铜剑刀锋锐利,并雕着花纹。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这些青铜器都是春秋时期,在这片土地上钟离国所冶炼的,钟离国在春秋时期只是一个小国,但它的青铜器制作水准是不低的,这些青铜器已经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但它们并没有变得暗淡。”正如工作人员说的那样,团队成员近距离欣赏青铜钟时,还能够看见上面精美的花纹。时间在青铜器身上的流过,留下的只是青铜器悠久的历史,并不能夺取它们精美的“样貌”。
再接着团队成员到达了中都厅。在中都厅,展示了许多图文,介绍了朱元璋的身世和徐达等明朝开国功臣,让人们了解朱元璋开创明朝的功绩以及明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在自行参观后,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朱元璋,明代开国皇帝,说起凤阳永远避不开的人。”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在称帝后,随即在家乡实施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建中都,修皇陵,设府治,造寺院等,凤阳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中都修建在凤凰山的阳处,被朱元璋赐名“凤阳”。但朱元璋建立中都时大兴土木,百姓们民不聊生,百姓们都很痛恨他,当地流传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慌……”的凤阳花鼓。或许朱元璋当年是想让家乡也变得富强,但其大兴土木不考虑百姓们的生活的方式确实令人心生恨意。在中都厅展览的朱元璋的蜡像,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坚定有力,神情泰然自若,展现了当年唯我独尊的帝王之姿。工作人员还带着团队成员看了当年老百姓建造明中都时的场景。博物馆用着这些泥塑,是为了人们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朱元璋看到如今的凤阳也会欣慰,如今他的家乡已变得富强,百姓们安居乐业,再也不用经受他那时候经历的苦难。
全面总结
本次三下乡活动圆满的完成了,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六人互相合作,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凤阳县博物馆感受到了淮河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必将以实际行为去宣传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牢记使命,勇担青春使命,以实际行为弘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博物馆门口的合照 通讯员 车先腾 供图
 
作者:三下乡网 来源:三下乡网
三下乡报告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