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大学子三下乡:徽墨承古韵,实践创新知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思想,7月14日至15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文法学院”以时为源·墨润古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进行徽墨文化探索之旅,以提炼徽墨文化思想精髓为目标,将徽墨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起来,推动徽墨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
徽墨底韵,文化传承7月15日,在宣城市绩溪县中国徽墨文化园,队员们首次目睹了琳琅满目的徽墨。制作园区,资深徽墨讲解师王师傅向队员们详细阐述了徽墨悠久的发展史,千百年来,制墨以松烟为主;后为留存松树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创新发展了油烟和漆烟。王师傅还带领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徽墨繁复的制作流程,包括“点烟、熬胶、和料、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描金”等步骤,在这些环节诞生了徽墨的第二个创新之处-墨面的雕刻设计,各类历史画作、名家典故不断化为墨面的雕刻内容。这次创新焕发了徽墨的新活力,铸就其新辉煌。
匠心精神,徽墨新篇特别地,团队成员们亲自体验了其中的杵捣过程。初次尝试,便觉方锤之重,导致力道不足。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墨需以足够的力道千锤万杵,方得韧性细腻。介绍人王师傅强调:“日复一日地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这就是徽墨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采访了王师傅,了解徽墨如今的发展和创新。队员们了解到,为确保徽墨更好地发展和创新,非遗传承人汪爱军先生相继推出徽墨体验、徽文化研学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并搭载“一带一路”实现对外交流。此外,在得知制成一块徽墨须经两年之久时,团队成员询问是否可以通过机械化提高效率,王师傅坚定地回答道:“徽墨的制作过程绝不能马虎,每一块徽墨的状态都需要我们亲眼看、亲手感。”这使团队成员深感徽墨文化的厚重以及传承人的匠心坚守。

图 团队成员体验徽墨书写 陈心毅摄
传承徽墨古韵,铸文化新辉煌下午,实践团队还进行了大量调研。他们向绩溪县的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徽墨文化在当地的宣传途径和力度,以及民众对于徽墨的特点和制作流程的熟知程度。通过这些调研,实践团队希望能够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以更好承徽墨古韵,铸文化新辉煌。
千年徽墨,薪火相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绩溪县的暑期实践期间,实践团队了解了徽墨历史、体验了徽墨工艺、学习了徽墨传承,并广泛调研以焕发徽墨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深感叹于悠久绵延、创新守正的徽墨文化,并由衷折服于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

图 文法学院赴中华徽墨文化园参观实践 陈心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