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重走长征雄关道 薪火相传赤子心

时间:2025-07-05     阅读:
重走长征雄关道,薪火相传赤子心
——青衿笃行红研团红色文化实践纪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红色实践中淬炼初心使命,2025年7月4日,重庆移通学院南江书院、瀛溪书院青衿笃行红研团19名师生走进娄山关革命遗址。通过重走长征路、参观战斗遗址、聆听红色故事等形式,同学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实践中传承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图1)
词碑下的精神回响:重读长征史诗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镌刻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的词碑下,红研团成员逐字诵读名篇,眼前仿佛重现红军战士踏碎霜月、冲破雄关的壮烈图景。每一处战斗遗址、每一块碑石都化作鲜活教材,让成员们切身体会到长征精神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激励当代青年在新时代征程中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图2)
丰碑前的青春告白:致敬铁血忠魂
娄山关,被誉为“黔北第一雄关”,是红军长征途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标志性地点。一场战役,一座丰碑——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向来者呈现着90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成员们执笔记下对祖国的祝愿:“胜利的号角已吹响,长征的历史不再是冰冷文字;烈士的功勋如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当笔尖划过纸面,先辈们用血肉铸就的胜利与青年学子的赤子之心在此刻共鸣,让丰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

(图3)


(图4)

(图5)
天堑上的步履铿锵:丈量英雄豪迈
面对“长空天堑一线连”的景象,青衿笃行团的成员们拾级登上横跨两山的长空桥。山风呼啸似当年冲锋的呐喊,脚下石阶如历史铺就的征程,再陡峭的山路也拦不住信仰的步伐。成员们在“天堑”间感受红军突破险阻的顽强,在安全与艰险的对比中,让“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坚韧精神渗入心灵。

(图6)

(图7)

(图8)
陈列馆里的历史对话:触摸烽火岁月
在战斗遗址陈列馆内,泛黄的历史图片、斑驳的战斗遗物、详细的文字解说,生动还原了90年前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攻克娄山关、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的壮烈情景。遗址里的弹痕与标语,如毛泽东诗词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境般震撼。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这场战役不仅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更以“从头越”的豪情,为新时代青年照亮了长征路的方向。

(图9)
青春誓言:传承红色薪火
此次娄山关之行,让红研团的同学们真切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站在陡峭的长空桥上,成员周元媛紧紧握着铁索,深有感触地说:“爬上来的时候双腿发软,可这么陡的山路,当年红军穿着草鞋都能冲上去,我们现在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成员们也一致表示,将以“青衿笃行”的姿态投身实践,把娄山关汲取的精神力量化作行动,让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薪火相传。

(图10)

(图11)
巍巍娄山关,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青春的课堂。青衿笃行红研团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用心灵感悟历史,在重走长征路的实践中,真正理解了“雄关如铁,征途如虹”的坚韧与豪迈。未来,重庆移通学院南江书院和瀛溪书院将继续以红色研学的形式,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进历史现场,在行走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长。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对未来的奔赴;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都需要用精神去传承、用行动去书写。
 
 
 
撰稿:张迦瑜、周元媛
摄图:邓渝婷、张辉松
编辑:周元媛、侯有艺
复审:卢璟彤
终核:罗美琪
南江书院供稿
二〇二五年七月四日
作者:撰稿:张迦瑜、周元媛 摄图:邓渝婷、张辉松 编辑:周元媛、侯有艺 复审:卢璟彤 终核:罗美琪     来源:南江书院供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