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田野烤得滋滋发响。但这蒸腾的热浪,挡不住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三下乡农之队服务团的脚步。
农之队成员们扛着草帽、拎着水壶,踩着被晒得发烫的泥土,走进湖南乡村的农户家。在这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卸下了书本的厚重,化作掌心的老茧、额头的汗珠,融进了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用最实在的行动,续写着与乡亲们的温情篇章。
李大爷家的院坝是她们抵达后的第一站。刚到门口,就看见袋装的稻谷堆成了小山,金黄的稻壳透过编织袋的缝隙往外钻,空气里飘着新米特有的清香。“这些谷得赶在明儿变天前搬进仓,不然要发霉哟。”大爷搓着粗糙的手,语气里藏着焦急。队员们没多说什么,挽起袖子就排成了“人力传送带”。稻谷袋沉甸甸的,压得手臂咯吱作响,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晒得滚烫的水泥地上,瞬间就蒸发成一道白气。有人手被勒出了红痕,甩甩胳膊继续接;有人累得喘粗气,笑着喊“下一袋给我,我劲儿大”。大爷在旁端着搪瓷杯,时不时念叨:“这些娃,看着瘦巴巴,干活实打实卖力!”当最后一袋稻谷稳稳归位,谷仓里的稻香混着大伙的笑声,像一碗刚熬好的杂粮粥,温热又亲切——这是汗水浇出的踏实,更是青春与丰收最直接的对话。
转战堰坝边时,王大妈正蹲在竹筛前筛绿豆。阳光下,绿豆颗颗饱满,却混着不少瘪粒和草屑。“这绿豆要挑干净了才能卖个好价钱,就是费眼睛。”大妈笑着招呼她们。队员们立刻围坐成一圈,学着她的样子轻轻簸动竹筛,让饱满的豆子留在中间,杂质随风飘走。指尖摩挲着绿豆光滑的纹路,后背被阳光晒得发烫,倒也不觉得难受。大妈教队员们辨别好坏:“你看这颗,色泽发乌的就不新鲜;摸着手感发潮的,得挑出来晒晒。”她一边说,一边给她们讲自家种绿豆的讲究,从春天选种到夏天除草,家长里短混着农活技巧,让书本上的“作物栽培学”突然有了烟火气。筛完绿豆,农之队成员们顺手拿起扫帚,把堰坝边的塑料袋、枯树枝拾得干干净净,让原本有些杂乱的水边,露出了清亮的石头和潺潺的水流。临走时,大妈不由分说往她们兜里塞煮好的绿豆汤:“刚从井里镇过,喝着甜,才不辜负这好豆哩!”冰凉的甜意滑进喉咙,心里却暖烘烘的——这是乡土情最朴素的双向奔赴。
日头渐渐偏西,堰坝上晒着的稻谷该收了。张大叔拿着竹耙走过来:“收谷得顺风向,不然谷糠吹一脸;还得赶时辰,日头太烈容易烫手,天阴了又怕返潮。”他边说边示范,竹耙轻轻一推,散开的稻谷就聚成了金色的溪流,再用木锨一扬,谷粒在空中划出弧线,落进谷筛里沙沙作响。队员们跟着学,有人扬得太高,谷粒飞了一地;有人掌握不好力度,谷糠和谷粒分不匀。大叔不急不躁,站在旁边手把手教:“手腕得巧劲,像给娃喂饭那样,轻着点。”扬起的谷粒在夕阳下闪闪发亮,像撒了一把碎金子,也像乡亲们眼里藏不住的希望。收完一筛又一筛,暮色漫上来时,院坝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大叔搬来小马扎,点上一盘蚊香:“坐,咱唠唠收成!”夏夜的虫鸣里,他讲起今年的旱情,讲起地里的玉米长势,讲起儿女在外打工总惦记家里的庄稼。那些关于耕耘的苦与甜,顺着晚风淌进队员们的心里,忽然就懂了:每一粒谷、每一颗豆,都藏着土地的密码,也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三下乡的七月,农之队的成员们在港中坪村的烟火里扎下了根。帮农户搬谷、筛豆、收谷,从来不是简单的体力劳作。是把实验室里的“作物生理学”,变成分辨绿豆好坏的本事;是让课本上的“农业气象学”,化作收谷时“顺风向、赶时辰”的经验;更是让青春的热忱,真正触碰到乡土的脉搏。这些带着汗味、沾着稻香的日子,会成为她们和乡村最珍贵的约定——下次再来,带着更扎实的知识,续写新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