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青春如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慧耕耘”实践小分队——“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在农学院肖浏骏副教授、专职团干部杨宸宇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7日至11日深入南京溧水多个乡村,并于7月12日奔赴如皋,组织了一场调研农情、探寻乡村振兴脉动的实践之旅。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热土,以智慧对话田野,记录下江苏乡村在时代大潮中的生动蝶变与农民们殷切的希冀。
解码稻米产业链,智慧农机遇瓶颈
7月7日,首站溧水和凤镇吴村桥村,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的画卷在实践团眼前铺展。在公正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雨骁向实践团详解了“公司+合作社”模式的增收实效。然而,科技赋能之路并非坦途:优质稻种“南粳46”因成本高昂与管理困难,难敌杂交稻的“惯性选择”;智慧农机遭遇落地尴尬——作业限速、线网干扰、漏插缺施、操作门槛高等,导致农机作业效率甚至不及人工;田间地头,“银发”劳力苦苦支撑,青壮年稀缺与技能短板成为普及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难以逾越的沟壑。对此,学子们创新性提出“双向赋能”构想:高校技术指导长效化、大学生下地助农常态化、设备操作指南简易化、合作社培训体系精准化,为科技“硬支撑”铺设农民愿接受、好接受、乐接受的“软通道”。


红绿交融谱新篇,碳基科技点沃土
7月8日,实践团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社区红色李巷及芝山村南京石燕股份农村合作社。从被誉为“苏南小延安”的红色李巷革命印记中汲取先辈的精神力量,实践团旋即踏入芝山村的科技田园,践行后浪的使命担当。在这里,潘根兴教授的“碳基硒谷”技术正焕发神奇——养殖废弃物华丽转身为生态肥料,滋养出高品质富硒农产品。潘教授寄语学子:“厚植爱农情怀,践行‘诚朴勤仁’,方能把论文镌刻在大地上。”技术员龙国刚则强调:“答案永远在田间。”调研发现,合作社与曹庄富硒生态园创新打造的“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展示了科技赋能下经济生态双赢的生动呈现,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调研深化了对科技兴农的认识,增强了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


稻虾轮作探新径,乡情暖润学子心
7月10日,在溧水向阳村,实践团开展的“共享绿色家园”宣讲点燃了村民们环保的热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向阳村作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激发了实践团成员们的高度探索热情。经过一天深入田间地头的走访,调研结果初步显示:土地流转已成养老保障重要支柱,亩均年收益稳定在万元;绿色施肥探索悄然进行,而机械化成本高仍是推广桎梏。同时,当地特色“稻虾轮作”模式引发团队浓厚兴趣:综合效益优于养鱼,生态约束倒逼少药少肥,无人机巡查与专业培训为传统农法注入科技动能。调研尾声,一户农家奶奶捧出的清甜瓜果,这份惊喜与感动让学子们深切体会到农民最质朴的真情,也成为实践旅程中最温暖的注脚。


“千万工程”焕新颜,特色产业盼英才
7月11日,实践团奔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上方村,透视“千万工程”在溧水区的生动实践。在村养老服务中心,当被问及“千万工程”实施前后乡村风貌有什么变化时,村民夏叔叔一句“道路改善最大”,道出从灰扑水泥路到黑亮柏油路的民心所向。垃圾分类积分制、生态墙绘、科普场馆与完善的医教设施,共同描绘出宜居乡村的崭新图景。葫芦坝畔,世界昆虫邮票博物馆、特色民宿与农家乐相映成趣;碧螺茶香、优质稻米与承载乡愁的红薯粉丝,串联起特色产业链。然而,人才短缺、资金掣肘与激烈市场竞争,仍如无形枷锁,束缚产业腾飞的翅膀。村民殷切期盼农科学子带来技术智慧与创新思维,助力“风景”变“钱景”。
塘窦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里,79岁的老党员武爷爷“要重视农业,把农业搞上去”的铿锵话语与全程机械化的“科技种田账”背后,是“银发耕耘”对懂技术、善经营、勇担当的青春力量的深切渴望。


劳模故里问耕策,科技兴农现成效
于7月12日行程尾声,实践团奔赴南通如皋开展走访调研,有幸跟随杨振华、丛小林两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深入江苏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探寻水稻高产优质的生产密码。受访劳模欣喜地表示,该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在“慧耕耘”团队农事服务的帮扶下,肥料使用减少18%,产量效益提升12%,经济效益提升高达25%。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让中国农业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然而,一项看似基础的技术——合作社推广的耕作前施底肥以增产的方案,却在村民中引发争议。这一现象再次凸显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科学认知普及的重要性,农科学子肩上的技术科普之责愈发清晰。


沃野穿梭,受益匪浅。从稻米产业链的科技突围,到红色精神与碳基科技的根脉传承;从向阳村稻虾共生的生态智慧,到上方村“千万工程”描摹的宜居画卷;从青年委身书本的迷茫与局限,直至南通劳模故里的智慧答卷,“慧耕耘”实践小分队——“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见证了江苏乡村的蓬勃生机,也触摸到发展中的阵痛与渴望。每一次问卷访谈,都是青年与土地的深情对话;每一个瓶颈问题,都是智慧反哺乡土的召唤。当镜头定格新旧风貌的对比,当思绪萦绕于村民期盼的眼神,南农学子以青春之名立誓:必将“诚朴勤仁”的校训根植心田,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田野,让科技之光穿透发展迷雾,以挺膺之姿共绘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壮美振兴新篇。这场青春的田野调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