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山东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以爱国之名,赴乡村之约

时间:2025-07-29     阅读:

山东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以爱国之名,赴乡村之约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山东农业大学“爱国主义奋斗者联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于2025年8月7日至8月10日期间,采取“红色文化调研”与“志愿服务实践”双线并行的创新模式,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为核心主题,通过深入调研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革命历史故事,让青年学子在实地走访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团队还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如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课业辅导等,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烈士陵园里的“精神对话”:每座丰碑都在诉说初心

7月8日清晨,泰安烈士陵园的松柏凝着晨露,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朝阳下愈发巍峨。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身着统一服饰。在纪念碑前,仿佛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那是先烈们未竟的理想,是留给后人的嘱托。三鞠躬的静默里,有人悄悄红了眼眶,有人握紧了拳头,这份庄严肃穆,早已超越了形式,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图为实践队员在烈士陵园默哀 刘亚楠摄

走进革命史展览馆,战地通讯手稿泛黄,字迹模糊岁月痕,“为了新中国,前进!”的铿锵萦绕在耳;步枪锈迹斑斑静陈列,枪托磨损,战士紧握之温存依稀可感。“正如你所见,这幅斑驳的地图记录了1947年泰安战役的激烈战斗,当时我军战士们英勇地在这里筑起了抵御敌人的血肉长城。”队长刘亚楠指着一幅斑驳的地图,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同学们或俯身品鉴历史资料,或围在一起轻声讨论,那些曾经停留在课本上的“历史事件”,此刻都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精神坐标”。
“以前总说‘爱国’,直到站在这里才明白,它不是一句口号,是先烈们用生命写就的答卷。”队员于佳媚在当晚的总结会上,眼眶依然泛红。这场与历史的“对话”,让每个人心中的爱国情怀都变得沉甸甸的。

 图为实践队员在雕像前学习先辈 于佳媚摄

白马石村里的“文化奇遇”:拓片上的传承与直播间的热闹

午后的白马石村,石榴树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村庄的故事。实践团队走进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一边参观郁郁葱葱的石榴产业基地,一边聆听村里的红色传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奋斗的印记。
最让人惊喜的,是村文化活动室里的非遗拓片体验。“先把宣纸铺平整,鬃刷要轻轻打,力道匀了才能显出纹样……”当地非遗传承人耐心地示范着,同学们围在桌前,屏气凝神地模仿。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团队将“指尖上的传承”通过直播镜头传到了千里之外,吸引了超过千名师生在线观看。队员张永志举着手机调整角度,笑着说:“没想到咱们在村里玩拓片,能让这么多人看见白马石村的美!”

图为实践员借助直播方式宣传非遗——拓印 刘嘉锋摄

调查里的"打破砂锅问到底":调研数据与课堂干货的完美碰撞

为切实保障课程内容精准适配,且在教学形式方面充分满足孩子的实际需求,本团队对前期准备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正式授课前,本团队积极主动地与村领导举行了一场全面且深入的会议。会议期间,团队成员认真聆听村领导关于孩子们教育发展的规划以及对此次课程的具体期望,同时详细了解了孩子们的年龄分布状况。鉴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这些信息对于设计适宜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至关重要。

 









 
图为团队与村领导召开会议 石佳颖摄

接着,本团队秉持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团队成员耐心阐释问题,细心引导孩子吐露心声。经过精心努力,我们最终收获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可靠报告。报告数据反映孩子们对课程教学方式的偏好。86%的同学希望采用非传统授课方式,表明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或已倦怠,渴望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约54%的同学倾向于通过游戏学习红色文化,因其趣味性和互动性强,有助于孩子在轻松氛围中领悟红色文化精髓。30%的同学期望小组授课,以此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促进孩子间的交流共进。另外,16%的同学希望大课堂宣讲学习,这种方式利于集中讲解知识,在系统性知识传授上有优势。

 图为实践员开会商讨感受与授课方式 石佳颖摄

图为实践员对孩子们进行调查问卷 于佳媚摄
课堂上的“种子魔法”:游戏里的爱国课与孩子们眼里的光
“谁能模仿一下革命战士站岗的样子?”9日的白马石村课堂上,队员袁浩阳的话音刚落,一群孩子就“唰”地举起了小手。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挺胸抬头,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却没人注意到,他的眼神里满是认真。
课堂上,“破冰行动”让陌生感瞬间消散,“你画我猜”里,孩子们以稚嫩之手,描绘出国旗的庄严与英雄的风采;“革命故事接龙”时,一个孩子卡壳了,旁边的小伙伴立刻小声提醒,那份互助的温暖比阳光更动人。
当讲到“泰安革命烈士为保护乡亲牺牲”的故事时,刚才还闹哄哄的课堂突然安静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小声问:“他们疼吗?”队员刘书轩蹲下来,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疼,但他们知道,这样能让你们不疼。”那一刻,孩子们眼中的光芒,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整个课堂。
“老师,我长大也要保护家乡!”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围着队员们叽叽喳喳,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画的“英雄奖状”。这些稚嫩的誓言,如同希望的种子,悄然植根于乡野的沃土之中。
图为实践员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于泽霖摄
 图为实践员课后以小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们回顾课上所学 于佳媚摄

青春答卷上的“成长密码”:从校园到乡野,收获不止一点点

“以前在学校组织活动,总觉得按流程走就行,这次才发现,和村里协调要讲方法,给孩子讲课得懂心理。”队员石佳颖笑着说,这次实践让他彻底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从定制队旗服饰的细致,到直播时应对网络卡顿的灵活,从和村领导沟通的严谨,到哄哭闹孩子的耐心,每个人都在“实战”中解锁了新技能。
更珍贵的是团队的成长。一开始讨论课程设计时,大家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到后来教学时,有人负责讲故事,有人负责拍视频,有人专门照看调皮的孩子,默契得像多年的老友。“面对突发状况,大家已非昔日那般手忙脚乱,而是能够齐心协力,共商对策。”队员赵佳琪说,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白马石村的领导握着同学们的手说:“你们带来的不只是热闹,是让村里的文化活起来的新点子,更是让孩子们眼里有光的希望啊!”
三天的实践落幕,但青春与乡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群来自山东农大的学子,以脚步为尺,丈量广袤乡野;以真心为笔,触摸悠久历史;以行动为种,播撒满腔热爱。正如他们在总结会上所说:“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不是过客,是归人。”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红色基因在乡野间生生不息。(通讯员:刘亚楠)

 
图为实践队员在白马石村前合影 杨非凡摄 
作者:刘亚楠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