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思颖)为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银洞铸红心,下乡践初心”乡村振兴促进团踏上了前往巫溪县乌龙乡银洞社区的征程,对荣获“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吴显才同志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专访。
从田埂走来:一份跨越时代的初心萌芽
1954年出生的吴显才,成长轨迹里深深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祖辈四代与土地相依为伴,田间劳作时那句“有土地最踏实”话语,是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怀;母亲作为川东游击队队员,以“舍小家为大家”的行动言传身教,让“一心一意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国家统购100斤,家里主动交110斤;大炼钢铁时,母亲带头投身建设,这些画面悄然种下了他对党的朴素信仰。
迫于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吴显才同志求学之路堪到小学,但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却从未停下“向上”的脚步。小学期间担任少先队中队长,成绩名列前茅;工作后有了能力,把收入的30%投资于教育事业,20%用于改善乡村卫生,用自己的力量资助学生、帮扶村民。这份对土地的深情、对乡亲的牵挂,成了他扎根基层、矢志不渝的初心源泉。
图为吴显才同志特写。彭艺摄
扎根乡土:21年代表路,14年支书情
“当支部书记,要么当好,要么不当。”这是吴显才在两个村担任14年支部书记时的信条。他常说,支部书记要让党委、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让家里人理解,“有问题就问老百姓,跟大家商量着来”,凭着这份实在,他和村民从未红过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改革开放后,他劝说父亲“不能与党唱反调”,并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他创办了敬老院“常乐幸福院”,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个人出资筹办的敬老院之一,尽管常被人说是“无底洞”,但他理清账目、认准方向,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25年间,常乐幸福院温情收留90多位老人,将心比心地对待每一位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甚至亲自为去世的老人操办身后事。这份沉甸甸的担当,让他深受百姓爱戴。也正是凭着这份“真性情”,他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系列的帮扶,真情倾听百姓心声,与群众之间建立起深厚的“鱼水情”。
这份不悔初心,生动诠释着吴显才的无疆大爱,党和国家、人民亦从未将他忘怀。重庆市直辖以来,吴显才荣誉加身,先后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他是重庆直辖后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一、二、四届重庆市党代表;先后4次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党员”称号。不仅如此,以他先进事迹改编拍摄的电影《党员吴显才》还在全国公映,让这份坚守广为人知。尤为难得的是,他连续21年当选省级人大代表、15年省党代表,即便接触过老百姓、中高层干部等不同群体,却始终铭记“自己来自田埂”,初心从未褪色。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吴显才一家用行动生动诠释了这一点。他以言传身教践行教育理念,子女在其培育下考入重庆知名高校;这份对教育的重视源于家族传承,其母亲虽有未入党的遗憾,但因下一代有文化、有担当而倍感欣慰。一家三代的坚守,印证了教育既是家庭希望,更是国家发展、乡村振兴的根基,为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图为巫溪县好人榜。向必杨摄
初心回响:跟着党走,日子会更甜
“共产党的先进性,看数字就懂——从40多个党员到超1亿人的大党,跟着走准没错。”吴显才常说,自己这一生幸运,遇到了好时代,更遇到了无数为群众办实事的党员干部。在他眼里,党是“党员平等、协商民主”的集体,是“一点点积累干大事”的实干者,他更深刻体会到党支部凝聚核心力量的重要作用。
如今,他仍时刻惦记着家乡乌龙乡的发展:“这里有传说、有产业,养猪养鸭、李子桃子都好,得帮着宣传出去。”这份对乡土的热爱,对党的信任,早已融入血脉。正如他所说:“这辈子没污点,跟着党走过的路,值了!”
从田埂到代表席,又回归质朴乡土。吴显才同志用自己的工作经验证明:平凡人坚守初心,把每件小事做好,就是对“跟党走”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巫溪博物馆巫溪好人榜。彭艺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