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青春足迹 · 守护梨香古韵”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魏县西南温村

    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漳河故道北岸,绿云绵延十里
    在魏县西南温村,830亩古梨园静卧千年——万余棵百年虬枝诉说着沧桑,千株三百年古树镌刻着时光。这片经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认定的“亚洲面积最大的古梨园群”,不仅是生态奇观,更是一部活着的东汉鸭梨种植史与生态智慧典籍。
七月骄阳淬炼青春,专业脚步丈量沃土。
    继探访西南温村史馆溯源文化根脉后,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喜带领暑期社会实践师生团,奔赴实践第二站——魏城镇西南温古梨园。在镇党委书记刘广智、宣传委员赵克纯、村支书张振清等干部陪同下,师生们深入这片绿色心脏,感受千年生态脉动,更肩负起一份地质青年的守护之责。
俯仰之间:千年智慧与青春热忱的对话
 
    古梨树下,刘广智、赵克纯、张振清三位同志将“一夫当关”“一统江山”等成语背后的梨树形态与文化象征娓娓道来。年轮里的故事,化作生动的生态课堂。疏影斑驳间,地质学子或仰首观测树冠结构与生态位,或俯身细致记录土壤剖面、采集样本,追溯滋养古树的水源脉络,挖掘梨园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西南温村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梨园、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为师生们提供了最鲜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案。
  
破局之问:古韵传承的时代挑战
 
    “梨香千年,但传承之路需要年轻力量!”调研座谈中,刘广智书记直指当前发展瓶颈:
    1.“梨农断代”之忧:传统梨农逐渐老去,年轻人对种梨兴趣不高,千年种植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2.“深闺待识”之困:深厚的梨文化底蕴与生态价值“藏在深闺”,品牌影响力不足,制约产业升级与乡村经济发展。
    3.管理升级之需:面对广阔的古梨园群,传统管理模式效率有限,亟需注入现代科技力量。
    “我们正在探索新路,特别需要高校和大学生们的智慧支持!” 刘书记向实践团师生发出诚挚邀约。 
 智慧赋能:地科力量助力乡村蓝图落地
 
    面对西南温村提出的“智慧+古梨园管理”、“古梨树认养活动”等富有前瞻性的初步构想,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结合专业所长,迅速展开头脑风暴,致力于为这些好想法提供科技支撑与深化方案:
    1.深化“智慧梨园”方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古梨树健康监测与病虫害预警,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优化灌溉分区,探索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用科技为古树“把脉问诊”,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吸引青年关注现代化农业。
    2.助力“古树认养”计划:运用数据库与WebGIS技术,构想为每棵认养古树建立专属电子档案与生长地图,记录其位置、树龄、形态特征、年度生长数据甚至文化故事。让千里之外的“树主”能实时“云守护”,增强参与感与文化连接。
    3.赋能梨文化传播: 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协助挖掘梨园地质水文特色、生态价值科学内涵,为研学路线设计、科普解说、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专业内容支撑。用科学语言讲好生态故事,提升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吸引力。
 
 
    从村史馆的文化寻根,到古梨园的生态实践,这是一次知行合一的淬炼。“守护这片古梨园,就是守护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地质人的时代使命。” 王金喜书记的寄语掷地有声。魏县西南温之行,是地科学子用专业知识反哺乡土、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同学们采集的每一份土壤数据、勘探的每一段水文信息、提出的每一项科技建议,都将化为助力古梨园焕发新生的智慧养分。
他们不仅是地球奥秘的探索者,更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持续关注西南温古梨园的发展,以科技之光赋能千年生态瑰宝,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