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邓欢欣 冯欢欢)近日,江西师范大学多模态协同预警研究团队踏遍贵州、湖北、甘肃、江西等灾害高发省份,以实地走访为路径,探寻多模态协同机制在预警信息“监测—传播—响应”全链条中的优化之道,力求让预警效率实现质的跃升,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实践调研深入民生:切实体会防控所需
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的田野间,白莲种植户王建军与调研团队的对话,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老年群体在预警信息接收环节的普遍困境。年近六旬的王建军,三十亩白莲田是他半生的心血,可每当旱涝灾害突袭,这片承载希望的田地便可能沦为“重灾区”,损失之惨重常让他痛心不已。“智能手机那些新鲜玩意儿我玩不转,旱情、暴雨的消息全靠村里大喇叭喊,再就是等村干部来通知。”王建军的话语里满是无奈。
更让王建军犯难的是那些专业的气象术语。“降雨量多少多少毫米,听着就像听天书。”他搓着布满老茧的手坦言,这种抽象的概念让他摸不准灾害的轻重缓急,“不知道哪块田该先挡水,哪块该先引水,防护的顺序一乱,忙活半天也是白搭。”这番朴实的倾诉,恰恰道出了老年群体在理解预警信息时的共同困惑,也为多模态协同预警机制的完善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和白莲种植户王建军交流
二、预警机制技术创新:提升灾害监测响应效能
今年7月7日,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遭遇特大暴雨侵袭,降雨量一度高达136.7毫米,短时间内大量降水引发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多地陷入内涝困境,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重创。江西师范大学多模态协同预警研究团队迅速奔赴广昌县旴江镇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此次灾害预警应对的实际情况。
广昌县旴江镇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明介绍,暴雨来临前夕,镇里工作群一收到相关预警信息,便即刻启动层层转发流程,镇里的大喇叭也随即开启循环播报模式,一刻不停歇地向居民传递暴雨预警。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镇里专门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分组行动,挨家挨户上门通知,确保预警信息精准触达旴江镇的每一个村庄与社区。“清水村有一片地势低洼区域,往年就常受积水困扰。村里收到预警后,第一时间组织了30多户村民紧急转移。后来那片区域积水深度超过1米,若不是提前转移,后果简直不敢想象。”李明心有余悸地说道。
结合此次暴雨灾害的应对经验,李明指出,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在精准化与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像这次暴雨,不同区域受灾程度不同,可预警信息没办法做到分区域、分人群精准推送,有些受灾风险高的区域,群众没能及时引起足够重视。后续需要在技术手段和传播策略上多下功夫,切实提升预警信息的传播效率与实际效果。”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广昌县气象局技术员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预警信息传递及灾害救援的理解,研究团队结合前期在多地调研所掌握的预警需求,以及此次广昌暴雨灾害后的深刻反思,走访了广昌县气象局、应急管理局,与专业人员展开深入交流学习。团队详细询问了预警信息从监测、生成到发布的整个流程,共同探讨如何优化预警机制,使其能更贴合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让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预警工作有效落地。
在预警监测技术交流环节,广昌县气象局技术员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气象监测体系的构成。目前,广昌县借助卫星云图实时监测天气系统变化,静止卫星能持续对特定区域进行扫描,提供大范围、长时间的气象云图,帮助气象人员掌握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与发展趋势;极轨卫星则凭借其高分辨率的观测能力,获取更细致的气象信息。此外,气象部门还会利用气球携带探空设备,定时采集高空的温度、气压、湿度等关键气象数据,为气象模型运算提供一手资料。
当下,广昌县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已实现高频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每隔几分钟就能更新一次数据,基本覆盖全县各个乡镇。人工观测则作为补充手段,在自动观测设备出现故障或遇到极端复杂天气时,发挥验证和完善数据的作用,保障气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为精准预警筑牢根基。
三、防灾科普知识普及:强化公众风险应对能力
为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团队还走进乡村、社区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通过开展文娱汇演的形式,向村民普及预警知识和地震、洪水等灾害的应对方法。
图为团队成员在抚州市广昌县文化馆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灾情难测,防控为纲。团队将不断优化多维度防灾减灾策略,以不懈探索与技术突破打造高效的应对体系,全力增强防灾效能,始终秉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织密防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