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16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深入长安区翁家寨村百里香采摘园。
此次活动的核心目的在于以实践为桥,深度链接高校知识与乡村产业,通过协助基础劳作感知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通过系统调研解码特色种植的产业逻辑,最终探索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既以劳动之力缓解农户生产压力,更以调研之智为产业升级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让“象牙塔”里的理论在田间地头找到扎根的土壤。
实践团此行的每一项行动都承载着明确的调研指向。投身除草与藤蔓整理,并非单纯的体力付出,而是为了近距离观察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系统梳理从品种选择到采收销售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为后续构建“特色种植产业优化模型”积累素材。
园主讲解的品种差异与种植策略,成为实践团理解“产业精准化”的关键切口。“羊角蜜”与“绿宝”的品种特性差异,不仅是果实形态与口感的不同,更对应着市场需求的细分——“羊角蜜”瞄准高端鲜食市场,“绿宝”契合餐饮加工需求,这种“品种特性—市场定位—种植技术”的联动逻辑,让成员们意识到乡村特色产业的生命力,正在于对“供需匹配”的精准把握。而疏果环节中“每株留2-3个果”“坐果后10天操作”的量化标准,更让大家看到小农户在长期实践中沉淀的“精细化管理智慧”,这种基于经验的精准控制,正是家庭农场实现“提质不减量”的核心竞争力。
育苗棚内的技术细节,则揭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25℃的温控标准、腐叶土与河沙的配比方案,看似简单的参数背后,是农户对“作物生长规律”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刻理解。实践团成员发现,这些技术细节若能与现代农业科技结合——比如引入简易温控设备、优化土壤检测方法,或许能进一步降低生产风险,这为后续探索“传统经验+现代技术”的融合路径提供了思考方向。
园主那本泛黄的种植记录本,堪称乡村产业发展的“活档案”,也是实践团此次调研的重要收获。播种时间、施肥用量、销售数据的详细记录,不仅体现了农户“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意识,更展现了乡村产业从“靠天吃饭”向“主动规划”转型的趋势。其中“羊角蜜亩产3000斤、亩收益超5000 元”“葫芦加工提升附加值”的具体数据,让实践团清晰看到:小农户的增收密码,藏在“种得好”的技术里,更藏在“卖得好”的经营中。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的感想愈发清晰而具体。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绝非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像翁家寨村采摘园这样的“微观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的健康运转,都需要“技术扎根土地”与“智慧链接市场”的双重支撑。园主在田间地头展现的专业度,打破了大家对“农民=经验主义”的刻板印象,让成员们明白:乡村不缺实践智慧,缺的是将这些智慧系统化、规模化的助力者。
成员们表示,此次实践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正确姿态”不是居高临下的“帮扶”,而是平等尊重的“协同”。青年的价值,在于用专业知识将农户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式——比如用管理思维优化种植计划,用市场眼光拓展销售渠道,用品牌意识提升产品附加值。
更深远的感悟在于对“产业振兴系统观”的认知。从品种选择到育苗管理,从田间生产到市场销售,每个环节都是乡村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团意识到,未来的助力方向不应局限于单一环节,而应构建“技术支撑—品牌打造—渠道拓展”的全链条服务,让特色种植真正形成“种植有技术、产品有品牌、销售有渠道、收益有保障”的良性循环。
此次翁家寨村之行,让实践团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扎实的认知: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既要弯下腰干活,更要抬起头思考;既要尊重土地上的实践,更要激活知识里的潜能。未来,实践团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结合管理专业优势,为百里香采摘园及周边村落提供“种植计划优化”“成本核算模型”“电商销售建议”等具体方案,让这次在采摘园里收获的感悟,真正转化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行动。

图为跟随园主家人参观果园。赵文瑞 供图
图为园主家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果实相关知识。 赵文瑞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