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西安晓梦技术有限公司葡萄庄园进行采访调研。
实践团抵达庄园的首个任务,首先在包装车间开始了第一项实践——学习折叠葡萄包装盒。庄园果农手持一张硬纸板,向大家演示折叠步骤,盒子是为运输设计的,边角要折紧,不然路上容易变形压坏果实。他边说边将纸板折出立体凹槽,中间的隔断要卡进卡槽,这样每串葡萄能单独固定。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折废了许多盒子才慢慢找到窍门。看着堆在一旁的"失败品",实践团突然明白:现代农业早就不是"看天吃饭"的粗放模式,从一颗葡萄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连包装这样的"小事"里都藏着对品质的坚守。陈建国说,去年他们根据顾客反馈,把包装盒的透气孔从圆形改成了条形,就这一个小改动,葡萄的损耗率下降了12%。"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要是能设计出更轻便又结实的盒子,那才是帮了咱大忙。"他的话让实践团成员掏出笔记本,默默记下了"包装优化"这个课题。

图为实践团学习折叠包装盒 赵文瑞 供图
第二天走进葡萄酒酿造工坊时,一股混合着果香与酵母的气息扑面而来。酿造车间工作人员带实践团参观发酵区,十几个不锈钢罐整齐排列,罐身上的温度计显示着不同的数字。看着工作人员用长勺搅拌酒液的背影,想起课本里"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原来,所谓现代化从来不是简单的"机器取代人工",而是像这样,让传统经验与科技手段站在一起,在时间的发酵里,酿出更醇厚的滋味。
西安晓梦技术公司葡萄庄园的直销点前已摆好了摊,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半小时到达指定售卖点,在售卖点纷纷紧张准备着售卖话术。中午人流量大时,实践团渐渐摸到了门道:年轻人在意"有机""无添加",要强调检测报告;大叔大妈更关心"划算""新鲜",得让他们亲眼看到葡萄的品质。在实践团的努力推销之下 虽然销量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但是当最后结束收摊的时候,实践团对于今天的收获已经非常满足。看着桌上的产品在自身的努力下,一点点被卖出,实践团也在这葡萄庄园感受到售卖的不易。

图为实践团参与售卖葡萄产品 赵文瑞 供图
对实践团而言,此次活动打破了课堂与田间的壁垒。成员们在折叠包装盒时读懂“细节决定品质”的市场逻辑,在观摩酿酒时理解“科技+经验”的产业智慧,在协助售卖时体会“供需对接”的民生温度。这些具象化的实践,让书本上的“产业链”“现代农业”等概念变得可触可感,也让学生们意识到,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试卷上的答案,更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三下乡”活动的一环,此次实践更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与果农、技术员的朝夕相处中,看到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改良的包装盒里、精准的发酵数据中、热情的售卖话术里。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学生们对农业、农村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更在他们心中播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种子,为未来用专业所长服务基层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