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探密舟山地名谱系,寻觅海洋文化传承

    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潮声寻迹”海洋文化调研实践团

  为了深度挖掘地名背后的海洋文化脉络,寻找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活化路径,浙江海洋大学“潮声寻迹”海洋文化调研实践团在浙江舟山开展“潮声里的地理印记:舟山群岛地名谱系中的海洋文化传承与活化路径研究”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通过走访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沈家门渔港、舟山美术馆、舟山博物馆等地,进行相关调研。

  定海古城博物馆:地域文化下的海洋基因

  定海古城博物馆围绕“向海而生—向海而建—向海而兴”脉络,借助实物史料与文字展板展示定海从古代捕鱼打猎到明清时海边防守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海洋文化怎么影响城市发展。在明代展区刻有“定海卫”的墙砖与介绍城池变化的展板前,实践团围绕“地名演变与海洋文化关联”这一论题展开激烈讨论,如“定海卫”的地名演变展现出城市功能从“防御”到“发展”的转变。这场讨论使实践团意识到,现代城市发展中,保护老地名并非简单保留符号,而是要挖掘其背后的功能记忆,例如在定海古城规划中,可通过设立地名主题步道,将“定海卫”等历史地名与海防遗址串联,让居民和游客直观感受地名承载的城市发展脉络。为了提高调研的严谨性,实践团特别邀请龙磊老师进行线下指导。调研期间,龙磊老师围绕“文明曙光”“海上王城”等板块细致讲解定海古城发展历程,助力实践团梳理海洋文化与古城脉络的联系,不断明晰地名演变下的海洋基因。

  舟山国际水产城:老地名承载渔业记忆与活化探索

  舟山国际水产城的“鱿鱼巷”“鲳鱼弄”,是这次团队调研的重点。实践团成员沿着巷子逐一记录门牌与周边商户类型,发现虽然交易区已经改革,但老地名仍与特定的海洋产品有联系:“鱿鱼巷”周边商户多售卖鱿鱼制品,“鲳鱼弄”的老摊位仍在售卖鲳鱼。实践团成员采访当地商户后得知:“这些街巷的名字不是随意取的。早年渔民按海洋产品的种类分地交易,卖相同海洋产品种类的渔民的聚集在一处,久了之后就有了固定的名字。现在虽然交易方式变了,但地名却留下了老渔业的回忆。” 这番话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老地名在维系社区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意识到在城市更新中应避免轻易更改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以保留这份独特的文化乡愁。此后,实践团成员提出将地名文化与当地渔业、旅游业深度结合,例如在舟山国际水产城推出“跟着地名吃海鲜”主题路线,每个老地名对应一道特色海鲜及背后的故事,带动地名谱系下海洋文化的活化。

  舟山博物馆:地名变迁与文化规律的挖掘

  实践团沿着“群岛由来”“野性舟山”“蓝色宝库”三个主题向前,逐渐掀开舟山神秘的面纱,借助宋元时期的贸易瓷器、老船票等文物史料,挖掘“六横岛”“岱山岛”等地名背后的秘密。舟山博物馆的AR设备前,实践团成员反复操作设备,清晰看到“东极岛”“衢山岛”的名称变迁:从古代航海日志中的“极东屿”“衢山岙”,到现在的地名。名称变迁的背后,是航海技术进步的与方向认知逐渐固定的过程。实践团成员为传统海洋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而喝彩的同时,深刻意识到:航海技术进步推动的方向认知固定,正与当代卫星定位技术对地名稳定性的影响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关联为地名记忆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新视角。

  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地名在传统工艺中的鲜活体现

  步入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渐渐映入实践团成员的眼帘。在“登步岛锚碇”展区,队员们对照地方志工匠名录,发现锚碇的锻造纹路和产地地名有关联,是老工艺的“活标签”。民俗厅里,《沈家门渔港夜捕》《东极岛晒鱼干》等渔民画里的场景与实地的景观一一对应,让抽象的地名具体起来。这些传统工艺,鲜活地展示着地名文化。参观结束后,为进一步探究海洋文化与地理谱系的关联及相关活化路径,实践团成员邀请工作人员与游客填写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二十余份。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实践团发现大部分游客对地名谱系背后的海洋文化缺乏认知,这更凸显活化传播的必要性。结合调研发现,实践团成员提出“以渔民画为蓝本制作地名故事动画”“老地名绘画展”等活化路径,让游客从被动了解转为主动参与。

 

  连日调研后,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积累了30余处实证:沈家门的地名暗含着渔业发展轨迹,“鱿鱼巷”的称呼延续着交易传统,岛屿名称演变记录着航海文明,非遗物件命名承载着工艺智慧。接下来,实践团成员计划将这些实践所得整理成“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图谱”,用可视化方式呈现地名与海洋文化的关联,让沉睡在地名里的历史“苏醒”过来。

  此次实践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地名是海洋文化的载体”,更是总结出“实地考证+史料对照+现代技术辅助”的调研方法以及“融合发展”的活化路径——从与旅游业态相结合至地名动画的制作。这不仅为舟山群岛地名文化的系统梳理与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也给其他沿海地区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激活传统资源带来了参考为传承海洋文化提供了青年视角与青年力量。

  从左到右分别为高明悦 程雯 诸欣凌 陈怡宁 程睿 吕佩倩 陆一乐 汪楠 张芷璇 周美静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潮声寻迹”海洋文化调研实践团

  文稿:方琳

  排版:程雯

  负责人:陈怡宁

  指导老师:龙磊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