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赴临安郎家村:数字赋能银龄健康,药食同源助力乡村振兴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二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赴临安“千万工程”实践团深入杭州市临安区郎家村,聚焦老龄化背景下乡村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难题。项目以“数字技术+药食同源”为核心,通过调研老年群体健康状况、数字化工具接受度及本地传统资源的应用潜力,探索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以期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活力。
穿梭于村委巷道,驻足于卫生诊所、食堂农田——调研团深入临安郎家村,记录下乡村对老人健康关怀与产业发展的温暖图景。
健康管理遇难题 数字赋能显生机调研团首先与村委深入交流,详实了解村庄整体概况,为后续调研锚定方向。“村里65岁以上老人有300多位,健康意识普遍薄弱。”郎家村村支书在访谈中坦言。调研发现,虽然村里建立了健康档案,配备了乡村医生,但专业力量不足、健康服务单一等问题突出。在卫生所,唯一驻村的孙医生表示:“每月要完成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随访,全靠手写记录,工作压力很大。”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创新提出“数字健康助手”方案。团队设计的手机应用可通过拍照识别舌象,为老人提供体质分析和健康建议。“这样的软件很实用!”孙医生表示支持。

药食同源新探索 传统产业焕活力“我们干活的人吃得咸,哪有工夫注意饮食调整。”在村老年食堂,正在就餐的豆腐工场阿姨道出实情。调研显示,村里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但老人对药膳接受度有限。团队成员进一步采访食堂阿姨,她认为,如果药膳可以免费品尝,老年人会积极参与。因而,团队计划在老年食堂推出健康积分换免费药膳活动。


村支书介绍,村里正推进“共富稻田”项目,将闲置土地流转种植,既增加老人收入,又为健康食材提供原料。“我们还计划发展农文旅,让游客体验豆腐制作,购买健康农产品。”为此,团队结合当地豆腐、竹笋等特色产业,设计“降压豆腐羹”、“健脾竹笋汤”等药膳配方,并计划在老年食堂试点推出

智慧养生进乡村 健康生活新方式实践团精心设计的《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南》让养生变得简单有趣。通过生动的比喻讲解慢性病知识:把高血压比作“血管里的高压水枪”,骨质疏松是“骨头变成脆饼干”。团队还传授“三个三”长寿口诀:日行三千步、日笑三千次、日喝三千毫升水。
宣讲现场,团队展示了茯苓、陈皮、灵芝、枸杞、黄芪等十余种药材,并按照老年人需求制备茶饮:酸梅汤、安神茶、明目解郁饮、化湿茶等,收获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你们做的中药茶饮真好喝,我以后要少喝酒多喝茶!”一位老伯笑着说。



多方联动促共富 乡村振兴启新篇实践团发现,要破解农村健康管理难题,需要多方协同。团队建议:建立“村医-家庭-志愿者”三级健康管理网络;开发适老化数字健康平台;将药膳开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这些建议获得村委高度认可。


“你们为我们着想已经很好了!”食堂阿姨的朴实话语道出村民心声。通过此次深度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看到村民从抗拒到接受药膳茶饮的转变,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信念。”团队负责人感慨道。
未来,学校将组织更多青年学子深入乡村,通过健康讲座、技能培训、产业帮扶等形式,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千年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我们不仅要送健康下乡,更要培育乡村自主健康管理能力,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