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脉兴乡实践队走进四川省遂宁市大英中学,通过深度访谈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及家长,结合课堂观察与问卷调研,系统探寻这所县域中学在县中振兴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
师资引育:政策输血与成长之困
实践队首站与学校创新部李老师围绕师资建设展开交流。据介绍,学校依托“遂州英才计划”引进优质师资,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提供每年3万元补贴与人才公寓,有效拓宽了来源。但新教师培养面临周期难题。“应届硕士要成长为合格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至少需要6年。”李老师解释,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复杂学情下的实践磨合需求。
此外,教师结构失衡同样显著。近年优秀教师流失虽因政策保护有所减少,但新教师中男教师占比偏低,“前年招了10个老师,仅1名男教师,最后也离开了”。硬件限制更显突出,“实验设备多是一二十年的老物件,化学器材有的已过期,驻城教师带回的先进方法常因设备不足无法落地”,李老师坦言,这直接制约着教学效能的发挥。
生源保卫战:政策护城河与家校粘合剂
面对家长送孩子转学市区名校的压力,高一年级主任分享了学校的应对之道。“国家禁止跨片区招生的政策为我们筑起了保护墙。”他提到,作为革命老区,学校的高校专项计划对高中生颇具吸引力,加上初高中一体化办学形成的“母校情结”,优质生源流失明显减少。
更具说服力的是升学数据的直接对比。“去年两名学生被选送外地名校冲刺,一年后返回考试,成绩从年级前10跌至第11名。”这类案例成为家校沟通的重点素材。学校通过升学节点政策讲解、假期家访、心理建设等机制,构建起立体的家校协同体系。“不只是讲政策,更让家长看到留校培养的实际成效。”主任强调沟通的核心在于实效。
数字化双刃剑:系统雄心与现实掣肘
数字化建设是调研的核心议题。高一年级主任介绍,学校已申报省级课题,引入第三方公司开发了教学、育人、管理三大数字化系统:教学中追踪错题弥补等过程数据,育人上依托数据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实现量化评估。“这些系统让教学更精准,评价更科学。”创新部李老师认为数字化是“双刃剑”:“硬件不足、教师素养待提升,而名校在这方面研究更深,可能拉大差距。”这一观点在教师访谈中得到印证。张老师提到,虽有希沃白板、维克多英语资源等工具,但“部分教师操作不熟练,系统维护偶尔出问题,影响课堂使用”,道出了应用层面的现实瓶颈。
教学一线:在应试与素养间走钢丝
“考核还是以成绩为主,但核心素养也得抓。”张老师在访谈中道出一线教师的普遍困境。她认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培养,但坦言缺乏具体操作指导:“专家公开课里的学生水平和我们的不一样,照搬不来。”在资源有限与时间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多数教师选择在传统教学中逐步摸索融合点,“传统方法能提升专业能力,思维品质也能在做题中培养,只是需要时间融合新理念”。
学生的感受更为真切。一名计划攻读工科的学生表示,选科时更看重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但也承认“学校资源会影响学习效果”;另一名学生则依靠网课弥补实验资源短板:“学校物化生设备较旧,前沿实验做不了,只能自己找视频学。”当被问及若有转学机会其意愿如何时,两位学生均表示,“名校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氛围对考大学更有帮助”。
家长心声:择校天平上的砝码
实践队也与部分家长交流了择校考量。一位家长表示,选择学校时首要考虑“能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本地高中能提供充足奖学金或特色班型,会与孩子商量后再做决定。对于数字化教育,家长们视其为“时代趋势,能弥补部分差距,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期待“技术辅助下,县中能缩小与名校的资源差距”。
此次调研,文脉兴乡实践队以实地走访、课堂观察、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全方位触摸大英中学在县中振兴与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脉搏。正如高一年级主任所言:“县中振兴不只是升学率,更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现有条件下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