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当城市里的年轻人还在讨论“内卷”与“躺平”时,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队宁夏队的队员们正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书写着另一种青春。他们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用行动诠释乡村振兴的深意。在这里,支教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影响生命的双向奔赴。
灯火不灭 信念如磐:志愿者队的备课夜
7月23日晚,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张树村的学生活动中心灯火通明。抵达当地第二天的队员们,正为次日的支教课程进行紧张备课。办公室内,键盘敲击声、资料翻阅声与低声讨论此起彼伏。队员们反复打磨课件细节,模拟授课场景,工作持续至深夜。“互动环节是否需要增加趣味性?”“价值观教育如何更通俗易懂?”类似的思考与探讨不断深入。队员韩佳淼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修改建议。“明天将与孩子们正式见面,”韩佳淼表示,“我们不仅希望传递知识,更期待他们能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图为志愿者们晚上在办公室备课。陈艺杰 供图
家访路上的教育图鉴:走进故事里的中国乡村
从7月26日开始,每天放学后的家访成为志愿者队的“必修课”。这不仅仅是一项常规任务,更是一段用心倾听、用情交流的暖心之行。队员们三人一组,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一个个院落。最远的一户人家需要徒步1小时往返,队员们却没人喊累。其中有一户人家令队员们印象深刻,张奶奶的话让同行队员红了眼眶:“孩子的前途比回来看自己还重要,希望孩子考到更好的大学,走到更远的地方!”

图为志愿者们走访学生家。丁思婷 供图
清泉润心田:七昼夜用水难中的支教坚守
7月28日清晨,正在宁夏隆德县张树村支教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萌芽”志愿者队队员们,遭遇了突发状况——生活用水变得浑浊发黄。村里的水源过滤系统突发故障,日常洗漱面临困难。面对这一变化,队员们一时有些无措。起初,他们使用矿泉水解决洗漱问题。村委会爱心便利店店长程大爷听闻情况后,主动伸出了援手。他连续几天驱车数公里,前往清泉村的清泉出水口为队员们打取泉水,全力保障志愿者队的日常生活用水。有队员将这段经历苦中作乐地形容为“黄土高坡限定版”体验。这场用水困难持续了一周时间,但全体队员克服了不便,未影响支教工作的正常开展。
红果映丹心:张树村的田埂情谊
7月26日傍晚,队员们结束工作前往用餐时,被村中的两位阿姨热情拦下。“快尝尝!刚摘的!”阿姨掀开盖着蓝布的泡沫箱,里面满是红艳艳的西红柿。未等队员们婉拒,新鲜的果实已被塞入手中:“教娃娃们太辛苦,多吃点!”这样的温暖在张树村支教的日子里几乎每日可见:清晨悄然放置在厨房门口的清泉水、村民后备箱里的土豆玉米……这些看似寻常的农家物产,在支教队员们心中却胜过珍馐。它们无声诉说着: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宏大课题,更是乡土中国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图为村民为志愿者们送来番茄。丁思婷 供图
在宁夏隆德县张树村为期一周的支教实践中,鹭萌芽志愿者队的队员们,经历了诸多城市生活难以想象的挑战:从生火做饭的自理,到通讯设备的限时管理,再到4日一轮的洗澡清洁。然而,当被问及此行收获时,队员们无不提及那些闪耀心灵的瞬间——课堂上孩子初次勇敢举手时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课后师生欢聚的温馨时刻,以及在庆祝“八一”建军节主题活动中,全体学生齐声高唱《歌唱祖国》的动人场景……
“我们本是怀揣照亮他人的初心而来,最终却发现,被这段经历深刻照亮的,正是我们自己。”支教队队长王懿焘的感言,道出了队员们的心声。这支青春洋溢的队伍,正以躬身实践印证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教育是点燃希望的种子,而矢志奋斗的青年,恰是那能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图为志愿者们和学生合影。庞静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