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蚌埠医科大学:急救知识进万家,守护生命零距离

    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7月2日至4日,蚌埠医科大学"心手相连,救在身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浍沟镇浍沟村开展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及活动。该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交叉优势,针对乡村急救知识普及率低的现状,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模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入户调研和情景模拟教学,为提升当地居民应急救护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整装出发:“心”手相“救”进乡村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一直是青年学子投身基层、奉献青春的理想选择。2025年暑假,““心”手相连,“救”在身边”实践服务队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浍沟镇,开展为期3天的心肺复苏(CPR)急救知识普及乡村行活动。

作为一支由物联网、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创新采用"入户访谈+双线问卷"模式,将现代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与传统乡村调研相结合。活动前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查阅了大量关于农村急救知识普及率的文献资料,系统学习了心肺复苏标准化操作流程,并邀请专业医师对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确保每位队员都能熟练掌握CPR操作要领。

图为实践队在浍沟镇走街宣传。胡怡欣供图

指尖传技:新媒体助力知识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仅靠传统方式难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线上+线下"双轨宣传模式。线上的宣传主要通过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特别是针对抖音平台,团队设计了关于CPR操作要点短视频,采用当地方言配音,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同时,负责人积极联系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活动动态,形成校地联动宣传效应。线下宣传则更为扎实。团队成员到达目的地,经过简单地休整,分成三个小组,走遍浍沟镇的大街小巷,通过发放宣传单、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居民介绍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调查问卷也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方便不同年龄段人群填写。这种双线并行的模式,既照顾了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不均衡的现实,又充分发挥了数字化工具的效率优势。

图为实践队线下问卷调查、急救知识普及以及相关急救访谈。张署君供图

精准调研:数据勾勒乡村急救现状

作为一支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团队,团队注重数据的科学收集与分析。在前期走访中,队员们设计了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和问卷,内容涵盖居民对CPR的认知程度、学习意愿、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等多个维度。通过为期两天的入户调研,团队共收集有效问卷96份,访谈记录35份。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浍沟镇18-60岁居民中,仅有12.3%的人了解CPR基本操作步骤,高达87%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急救培训。

情景教学:寓教于乐成效显著

基于前期调研结果和对农村居民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考量,团队成员摒弃了传统说教式宣讲,创新采用"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的教学模式。在村书记的安排和帮助下,团队在村支部设置了四个教学点:理论知识讲解区、人体模型练习区、常见误区纠正区和情景模拟考核区。在教学过程中,CPR操作示范队员注重"本土化"表达,将专业医学术语转化为当地方言和生动比喻,比如把"胸外按压"形容为"像揉面一样有节奏地用力"。除此之外,还设计了家庭急救情景剧,由队员扮演突发心脏病的患者和家属,生动展示正确与错误的处理方式对比,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学习兴趣。最令人欣慰的是实践操作环节。起初不少居民有畏难情绪,但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六十多岁的老人,都踊跃尝试。实践教学采取"一对一"指导方式,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正确掌握按压位置、力度和频率,真正将CPR教学落到实处。

图为实践队进行急救理论知识讲解和CPR操作教学。王梦晴供图

展望未来:让急救之花开遍乡野

"心"手相连,传递的是生命的希望;"救"在身边,彰显的是青年的担当。这次实践虽然结束,但青年的使命永远在路上。未来,““心”手相连,"救"在身边”实践服务队将继续关注农村急救普及事业,为缩小城乡医疗知识鸿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这段宝贵的经历,必将成为队员们大学生活中最闪亮的记忆,指引着更多青年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大合照。

通讯员 施欣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