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陶瓷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近日,江西师范大学“瓷言妙语传千年,青花语匠在行动”——中华文化传承团社会实践队采访了49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明,听他讲述自己与陶瓷的故事,以及他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两代人的陶瓷情缘
李明出身于陶瓷世家,家族从事陶瓷制作已有两代以上的历史。当被问及何时接触陶瓷艺术时,他回忆道:“我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那时候只觉得这是一门谋生的手艺。”这段简短的回答背后,是家族技艺的传承,也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起点。
他的陶瓷之路深受父亲影响。在被问及接触陶瓷的机缘时,他提到:“最初是受到父亲的感染,之后对陶瓷文化逐渐感兴趣,被陶瓷深深的吸引,但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陶瓷研究。”这段略显矛盾的心理描述,折射出传统手艺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对父辈技艺的敬仰,也有面对现实经济压力的无奈,但最终,陶瓷艺术的魅力让他选择了坚守。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更倾向于选择高收入的职业,但李明却选择了这条看似“不赚钱”的路。他坦言:“传统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可以赚更多钱的职业。相比之下,是什么支撑着我走下去?”他的回答充满哲思:“陶瓷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经实现了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的转变,陶瓷不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更是他精神富足的良药,而他也坚信这一转变正印证了冥冥之中他与陶瓷的缘分”
这段看似抽象的表达,实则揭示了他对陶瓷艺术的深层理解——它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精神的寄托。他将陶瓷创作与李白等文人的精神世界相连,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应当超越物质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延续。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突破
谈及当前非遗传承的最大挑战,李明用四个字概括:“坚持;创新。”这简短的回答道出了当代非遗传承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如何平衡艺术价值与经济收益?
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先沉淀基础,后进行作业;最后完善精神方面。”在他看来,扎实的基本功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深入理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才能谈突破与发展。
关于景德镇陶瓷技艺的国际化传播,李明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技术门槛和传播方式。他提到:“由于语言不通与文化差异的先天条件,外国友人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陶瓷文化其中的内涵;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五行”,无法完全转化为英文让外国友人了解。”这段对话指出了陶瓷技艺在对外传播中的现实障碍——先天障碍难以突破、缺乏有效的推广方式,以及行业内部的目标不清晰。
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
在采访中,李明对年轻人学习陶瓷技艺的现状表达了担忧:“虽然现在面对的困难与挑战非常多,但是希望年轻人们尽力而为即可。可以通过注册商标、开展研学活动、将枯燥的岗位工作转变为兴趣爱好来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陶瓷艺术的推广与个人愿景
当被问及“如果用一句话向世界推广陶瓷,你会说什么?”时,李明的回答质朴而深情:“为陶瓷文化而自豪;为景德镇而自豪;为中国文化而自豪。”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也透露出一种文化自信——陶瓷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
关于个人愿景,李明写下了简单而深刻的一句话:“做一个没有障碍的人。”这或许是他对自身艺术生涯的期许——希望打破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种种束缚,自由地追求心中的陶瓷艺术。
景德镇陶瓷的未来之路
从李明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景德镇陶瓷发展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1. 传承问题: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陶瓷技艺?需要更灵活的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
2. 创新问题: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进行创新?李明认为,必须先“沉淀基础”,再谈突破。
3. 国际化问题: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景德镇陶瓷?需要降低技术门槛,优化传播方式。
4. 精神价值:陶瓷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李明将其视为“坚韧而美的史诗”,而这种文化内涵,正是景德镇陶瓷最珍贵的部分。
结语
在李明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他的思考——关于传承、创新、国际化——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做一个没有障碍的人”——这或许不仅是李明的个人愿望,也是景德镇陶瓷在当代社会发展的隐喻。只有打破各种束缚,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开放,这门千年技艺才能真正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而那句“为陶瓷文化而自豪;为景德镇而自豪;为中国文化而自豪。”,则让我们听到了文化自信的声音。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扎根于传统的自信,或许正是景德镇陶瓷走向世界的最坚实根基。(文/图 江西师范大学“瓷言妙语传千年,青花语匠在行动”—中华文化传承团 谢佳颖 袁艺炫 罗思祺 胡静 何甜 万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