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促进民族团结与科学教育融合,7月22日,“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四川分队成员李欣旸走进成都市武侯区天华社区暑期托管班,辅导孩子们完成暑期作业,并带来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家庭版香蕉DNA提取实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互动中传递科学精神,铸牢民族团结意识。

图为志愿者和孩子们的合照。李欣旸 供图
“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吗?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藏着一种叫DNA的‘生命密码’哦!” 活动伊始,李欣旸拿着一根香蕉走到孩子们中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启了当天的科普课堂。为了让抽象的 DNA 概念变得直观可感,她特意设计了“家庭版香蕉 DNA 提取实验”,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香蕉、洗洁精、食盐和酒精作为实验材料。
“第一步,把香蕉剥皮后放进保鲜袋里捏碎,记得要捏成泥状哦!” 李欣旸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耐心讲解,“这样可以让香蕉细胞破裂,方便我们后续提取 DNA。” 孩子们围在课桌旁,眼睛瞪得圆圆的,迫不及待地拿起保鲜袋开始尝试。有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捏着袋子,生怕香蕉泥漏出来;有的则用力按压,很快就将香蕉捏成了糊状,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在李欣旸的指导下,孩子们依次往香蕉泥中加入洗洁精和食盐。“洗洁精就像小卫士,能帮助我们破坏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核膜,而食盐可以让DNA更容易沉淀下来。”她边说边演示搅拌的动作,“大家要轻轻搅拌,不要太用力,不然DNA会被打碎哦。”随后,孩子们将过滤后的香蕉汁倒入装有酒精的杯子里,静静等待奇迹发生。
“快看!杯子里有白色的东西出来了!”一名彝族小朋友突然兴奋地喊道。随着时间推移,杯中的酒精层逐渐析出白色絮状物质,正是香蕉的DNA。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有的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触碰,感受这神奇的“生命密码”。“我要把实验方法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看看‘生命的密码’!” 一名藏族小朋友举着杯子,脸上洋溢着惊喜与自豪。
实验结束后,李欣旸拿着提取出的DNA,向孩子们讲述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道理:“大家看,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外貌和语言,但就像这些DNA一样,所有民族的生命基因都紧密相连。我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若有所思的光芒。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实验。李欣旸 供图
趣味实验结束后,托管班的教室里很快切换到了“学习模式”。李欣旸协助托管班老师,针对孩子们暑期作业中的难点进行辅导。她先仔细查看了每个孩子的作业情况,将数学应用题、语文阅读理解等常见难点问题进行分类,然后采用分组辅导的方式,让不同年级的孩子围坐在一起,逐个解决问题。“这道数学题说‘小明买了3支铅笔和2块橡皮,一共花了10元,每支铅笔2元,每块橡皮多少钱?’我们可以先算铅笔花了多少钱,再用总钱数减去铅笔的钱,剩下的就是橡皮的钱啦。”在低年级小组,李欣旸用生活中的购物例子讲解应用题,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数量关系。而在高年级小组,她则重点讲解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做阅读理解时,要先通读全文,找到题目对应的段落,再从原文中找答案,不要自己凭空想象哦。”
为了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李欣旸还设计了趣味练习环节。在语文辅导中,她通过 “汉字接龙” 游戏帮助孩子们巩固生字;在数学辅导中,用 “抢答比赛” 的形式让孩子们练习口算。托管班的回族小朋友马欣怡说:“李老师讲题很清楚,游戏也很好玩,我现在觉得做数学题没那么难了。”
托管班老师王芳对此次辅导活动赞不绝口:“暑期托管班里的孩子来自不同民族,学习基础也不一样。李老师的辅导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不仅帮孩子们解决了作业难题,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种方式特别好。”在辅导过程中,李欣旸还特意分享了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比如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整理错题本等,让孩子们收获满满。

图为志愿者辅导小朋友的作业。李欣旸供图
此次活动是南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暑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始终秉持“促进民族团结、传递科学知识”的理念,将科普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通讯员 李欣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