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炎炎夏日,心似烈火。长安大学赴山西吕梁“渭水启航,绘梦青塘”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功举办“垃圾分类大赛”。
比赛前期,实践队员贺文卓通过视频的形式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以“帮助垃圾车分类”为线索,从四个方面进行授课,通过讲解垃圾分类的原因、垃圾分类的标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不同种类垃圾的去向,让学生学会给垃圾分类。授课过程中实践队员贺文卓以当地特产粽子为例,向孩子们了讲解包粽子所需的粽叶所属的垃圾种类,从学生熟悉的领域切入,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甚至有孩子主动站起来回答各种垃圾的分类问题。
图为实践队员用视频引入课堂。杨佳阳摄

图为实践队员向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杨佳阳摄
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大赛正式开始。首先,实践队员将学生们分成三组,排好队,然后向每一名孩子手中发一条老师课前准备好的代表不同垃圾的纸条。其次,在队伍前50米处摆放三个废牛奶箱,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与“有害垃圾”,代表垃圾桶。随着实践队员的一声令下,各组孩子迅速且有序地跑到前面进行垃圾投掷,最先完成并准确的实现垃圾分类的小组获胜,获得小奖品。
图是学生们进行垃圾分类的场景。杨佳阳摄
本次垃圾分类大赛圆满结束,经过本次课程,让学生们意识到垃圾分类就出现在身边,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学生们学习到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好像在做游戏,有趣又实用,等回家我要教弟弟”一名学生在大赛结束后说。每次课程都是一次双向的成长,本次垃圾分类大赛实践队员明白,环保教育要接地气,接下来的支教活动更要接地气,要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导。实践队员更加坚定了这次实践支教的意义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