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南审大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历史遗址 感悟红色文化

    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社会实践小队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为铭记历史、培育家国情怀,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挖掘老城红色文化资源,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社会实践小队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及渡江胜利纪念馆,启动了“红色基因育人”主题暑期社会实践。
 
血色记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震撼与沉痛
 

  实践小队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注意到了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触目惊心的数字——"300000"。这个冰冷的统计数字背后,是三十万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是三十万中国人的悲怆故事。正如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导言中写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暴行屡见不鲜,但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之巨、手段之残忍,仍然令人震惊。"

  历史的血色印记在馆内清晰可见。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展馆中陈列的照片显示,当时的南京城已成为人间地狱:街道上尸横遍野,秦淮河水被鲜血染红,无数平民被集体屠杀后弃尸江中。特别令人痛心的是那些关于儿童受害者的资料——幼小的身躯永远定格在黑白照片里,他们本应拥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却在侵略者的刺刀下成为战争无辜的牺牲品。

 

  小队成员拍摄到了纪念馆中摆放着的许多雕塑,这些雕塑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艺术家们用精湛的技艺将受害者的痛苦与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痛哭,老人拖着伤残的身躯艰难爬行,少女面对施暴者惊恐地蜷缩......这些凝固的瞬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小队成员也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和平守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反思与传承

  在研学过程中,小队成员还发现特别令人深思的事——纪念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墙上悬挂着部分遇难者的照片和简短生平:这位是面包师傅,那位是小学教师,还有刚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妇...这种个体化的呈现方式让历史的伤痛更加具体可感,也提醒每一个小队成员:任何战争最终伤害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与尊严。
 

  民族记忆的代际传承是纪念馆的重要功能。小队成员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轻声讲解着这段历史。一位新疆女孩在纪念馆前痛哭流泪的视频曾让全网动容,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这段苦难记忆的共同承载。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民族精神的熔炉——在这里,愤怒与悲痛被转化为珍视和平、自强不息的力量。

  伴随着小队成员走出纪念馆,出口处的和平广场映入眼帘。洁白的和平鸽雕塑与碧蓝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从黑暗历史中诞生的光明愿景。墙上用多国语言镌刻的"和平"二字提醒后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

 
驶向胜利的红色航船: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历史回响与精神传承
 
  在体验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震撼与沉痛之后,实践小队又来到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在馆内,小队成员观看到了用大型雕塑、沉浸式场景、经典油画、口述历史影像等多元手段,配以246幅历史图片317件珍贵文物文献和7幅图表,全方位还原渡江战役的恢宏画卷。同时馆内也详实展示了这场战役如何彻底粉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幻想,为解放全中国奠定胜局。通过历史档案可以清晰看到,渡江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展览中特别强调,正是成千上万百姓自发协助修船、运粮、当向导,才创造了"小船划出来的胜利"。


 
  结束参观后,小队成员站在纪念馆的和平广场回望,那组"千帆竞渡"的红色群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仍在诉说74年前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春天。渡江胜利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精神的灯塔。

  它提醒着每一个小队成员:在那场气吞山河的战役中孕育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军民团结、革命到底"的渡江精神,依然是今天我们面对新时代"长江天堑"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江风拂过纪念馆的红色外墙,那声响恍若历史的回音,召唤着人们铭记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自身受到了深刻的红色教育,更加使成员们对红色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革命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要与时代结合,找到与青年的情感共鸣点。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说:“赓续红色血脉,是责任,更是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让革命精神在青春的接力中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南京审计大学:“赓续红新”社会实践小分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