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蜡染寻踪团队探索柳州蜡染技艺新姿助力非遗传承

    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梁艺容
  2025年7月2日至7月4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蜡染寻踪团队前往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及窑埠古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地点主要为,通过实地走访、采访、线上调研等形式对柳州苗族蜡染的历史脉络、技艺创新与教育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团队意在为柳州蜡染技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视角,构建一条可持续的柳州蜡染技艺“活态传承”新路径。
  蜡染寻踪团队于2025年7月2日到达调研第一站柳州市博物馆。步入博物馆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于楼大厅中央的油纸伞。数百把油纸伞以错落有致的立体构图悬垂而下,伞面或绘有写意山水,或题写诗词歌赋,极具浪漫与文化气息。游客们穿行其间、打卡拍照,抬头可见伞面透光形成的花影婆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之中。蜡染寻踪团队成员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了解到,柳州市博物馆常常承办文化活动,其中紫荆花文创展是柳州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展览。当谈及柳州蜡染技艺,工作人员提到,紫荆花文创展曾展示苗族服饰,其中便将传统蜡染纹样与柳州本土紫荆花主题巧妙融合,实现了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
  继柳州市博物馆之后,蜡染寻踪团队于7月3日来到了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在蜡染非遗展示区内,天花板上垂挂下来一排排蓝靛染制的布匹。地面上,染布用的木桶和用于晾晒的竹制架子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植物染料气息。这生动的场景布置,让参观者仿佛一步踏入了真实的蜡染制作现场,对蜡染从浸染到晾晒的全过程有了极为直观的认识。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蜡染展示区。范姿含 供图
  然而,在与艺术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展区背后,是机构作为新晋文化阵地的挑战与努力。“我们艺术馆是近年才正式开放的,你们也看见,我们文化馆内的部分展示区还没有建设完成。附近地区也在建设中,所以来参观的人比较少”,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同时,她向团队介绍,艺术馆正积极利用线上渠道进行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活动预告和技艺展示短视频,吸引更多人愿意前来体验与参观,使古老的蜡染技艺重新进入人民的视野。而当被问及对蜡染技艺的了解程度时,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对蜡染技艺的流程有大致了解,但作为工作人员对非遗项目的认知主要停留在管理和推广层面,自己并没有真正完整地经历过从熬制染料到完成作品的整个蜡染过程,对技艺细节的了解确实还比较匮乏。她遗憾地表示,艺术馆目前在宣传推广还局限于展览与活动,还未能配备专业文化人才,为群众提供专业的讲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容世敏 供图
  7月4日晚,蜡染寻踪调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另一端的活态文化样本——窑埠古镇。傍晚时分,窑埠古镇灯光秀璀璨夺目,江畔人间烟火气浓郁,壮族铜鼓纹银饰、苗族蜡染披肩等各类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团队进入扎染蜡染体验小店,店铺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蜡染布匹,部分布匹早已被巧手匠人制作成了精美的成品,且扎染蜡染产品早已超越了传统服饰的范畴,延伸至桌布、帆布包、手机壳、装饰画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团队成员在与店员交谈中,获悉了店内蜡染成品的价格。谈及店铺的经营模式,店员表示,除了销售成品,店铺还提供体验蜡染技艺、拍摄写真等服务。她解释道:“体验蜡染非遗技艺并制作自己喜爱的产品,这样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家长和孩子们。”团队成员认为,这种“体验+消费”的模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游客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的生活体验。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店员进行交流。 容世敏 供图
  通过对柳州市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及窑埠古镇为期三天的实地走访,蜡染寻踪团队勾勒出柳州蜡染非遗传承的多元图景。从成果颇多的文化展到新兴文化阵地,从馆内静态展示到旅游区新型消费模式,团队成员不仅看见了时代赋予非遗技艺的新舞台,而且体悟到传统技艺除旧发展的韧性与魄力。未来,蜡染寻踪团队将进行更深层次的调研,开拓新兴的文化创新之路,助力柳州蜡染非遗技艺传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