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寻根非遗,傩火不熄”文化传承实践团在专职团干部夏健鑫的指导下,前往江西抚州乐安县,深入东湖村、罗山村、县文化馆及流坑古村,从傩面具的符号密码、傩舞的精神演绎到傩文化的创新传承,感悟这一古老非遗旺盛的生命力,让传统民俗与新时代农业高校的青春力量完成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生动对话。
一、傩面具:神形之间的文化符号
傩面具是承载历史记忆的 “神之化身”。东湖村村民介绍,鸡嘴神象征消灾除祸,猪嘴神寓意六畜兴旺,二者造型直指村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祈愿。而在罗山村,实践团成员被8对狰狞威严的傩面具深深吸引。据罗山傩舞第37代传承人曾明亮介绍,这些傩面具背后藏着北宋青年扮作傩神、英勇退敌的传说,镌刻着 “保境安民” 的集体记忆。此外,实践团还拜访了傩面制作人、省级非遗竹衣工艺传承人陈亮,通过亲手触摸这些面具,更加深刻体会到“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的神秘张力。
二、傩舞:刚柔并济的精神演绎
东湖"滚傩神"舞姿古朴粗犷;罗山"打戏头古"纪念历史胜利;而流坑傩舞更具生活气息。当地傩班成员董小平和董小云回忆:“过去,傩舞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家中有喜事,或是村中过年过节等重大日子,傩舞队就会敲锣打鼓,穿行在大街小巷,用舞姿演绎古老的传说故事。”这种从仪式到生活的渗透,让傩舞超越了艺术表演,成为维系社群情感的文化纽带。
图为实践团成员热情演绎傩舞动作。
三、傩文化:守正创新的传承之路
如何让千年傩文化“活”在当下,是传承者的共同课题。罗山村第一书记王国庆的实践经历对实践团颇具启发意义——他将傩舞从华丽舞台搬至田间地头,并创新性开展 “傩舞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在舞步中触摸传统;乐安县文化馆则承担着“守根”的责任,“想让傩舞‘活’下去,既要主动拥抱变化,更要坚持核心的传统。”刘洋馆长与王青副馆长强调。流坑古村将傩舞融入现代音乐和戏剧元素进行创新演绎,保留驱邪祈福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增强艺术魅力,让古老舞姿焕发时代新韵。
为了更好地宣扬傩文化,实践团成员提取东湖“滚傩神”中猪嘴神与鸡嘴神形象,环绕以瓜藤、稻穗等寓意丰收的纹样,结合南京农业大学的特色印记,自主设计了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傩文化文创产品,为传统傩文化守正创新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实物图。
乐安傩文化的传承故事,正是非遗 “活态延续” 的生动注脚。南农学子的探寻,不仅记录下傩文化的千年智慧,更提炼出“守神”与“创新”并重的传承经验。当传统瑰宝与青春力量相遇,当文化根脉与时代需求共振,古老非遗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撰文 | 南京农业大学耿司晨 牛淼 黄赛凤
图片 | 南京农业大学赵雅妮 江直运
审核 | 南京农业大学夏健鑫 牛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