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8月4日下午,山西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寻迹红岚,乡传薪火”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忻州市岢岚县,先后在宋家沟村与王家岔村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队员们追寻红色足迹,感受乡村蝶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体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进力量。
宋家沟村:从脱贫攻坚样板到乡村振兴标杆 宋家沟村是脱贫攻坚的成功样板和乡村振兴的标杆,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果,更能学习到乡村振兴所蕴含的实干精神。

图为队员们参观三棵树小广场并聆听讲解员的讲述。张玲 供图
在三棵树小广场,讲解员介绍道:“这三棵杏树是‘幸福树’,象征着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更蕴含‘树风、树德、树人’的深意。”队员们在一处特殊地标前驻足——讲解员动情讲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就从这个地方发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震耳欲聋。"这既是对宋家沟村民的鼓舞,更是新时代的奋斗号角,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唯有实干,方能圆梦。

图为队员们参观村史馆。张玲 供图
村史馆中陈列的土地证、粮票等老物件,展示着宋家沟村的历史变迁。文化建设墙上三幅对比照片令人印象深刻,直观展现了村庄从“土窝窝”到“新农村”的巨变。近年来,宋家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让“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队员们认识到,乡村振兴要在改善民生和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努力,也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精神。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讲解连心桥。张玲 供图
讲解员介绍,横跨宋水河的“连心桥”,寓意着党和政府与群众心连心。宋家沟村通过发展旅游、建设农业大棚等举措,实现了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宋家沟村的蓬勃发展,既是群众致富的生动实践,更是党与人民同心共赴小康的时代缩影。这里的每一点进步,都镌刻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凝结着干部群众的实干奋斗。这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淬炼出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队员们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王家岔村:宋长城下的文旅振兴新篇 离开宋家沟,实践队来到王家岔村。在巍峨的宋长城遗址前,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聆听讲解员的讲述,瞻仰这座千年古迹,深刻体会到王家岔村正是牢记“要让宝贵文化遗产世代传承”这一嘱托,将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乡村焕新"的深刻内涵,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为宋长城遗址。李若梵 供图
来到商业街“尺巷”,讲解员解释道:“‘尺’取标尺之意,寓意商户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中段的“元亨利贞”牌楼引人深思,这四字源自《易经》,象征“好的开始、顺利的过程、完美的结果”,恰是王家岔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实践队员们从王家岔村的发展中看到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同时也意识到,乡村振兴需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乡村焕新。

图为队员们参观商业街中段的“元亨利贞”牌楼。李若梵 供图
从宋家沟村的脱贫攻坚印记到王家岔的文旅振兴实践,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到“元亨利贞”的美好愿景,都深刻表明,乡村的蜕变,离不开党的政策引领,更离不开乡亲们的实干拼搏。此次“寻迹红岚”之行,让队员们在田野间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在红土地上汲取了“薪火相传”的力量。青年学子应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所学知识与乡村需求相结合,用青春力量助力新时代乡村发展。
(通讯员:史文慧 路学钰 汤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