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自古为“太行八陉”之咽喉;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此打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首场大胜。88年后的7月7日,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解码云冈古韵 赓续红色新火”实践队奔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青春续写时代答卷。
到达平型关大捷将帅广场,映入眼帘的是10尊将帅铜像。广场正面矗立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10位参战主要将领的全身铜像,面向乔沟战场方向,似仍在排兵布阵。随后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踏上广场与纪念馆相连的115级台阶,它既象征着八路军第115师的英雄番号,从下向上仰望,台阶逐级收分,又象征八路军由弱到强、节节胜利。

进入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沿着“胜利之路”缓缓前行。步入序厅,巨幅油画《太行烽火》扑面而来。讲解员指着画中那条蜿蜒的乔沟说:“1937年9月25日凌晨,枪声就是从这里打响的。大雨初歇、枪声骤起。在这里,八路军战士以血肉之躯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主展厅,展线长186米,寓意着战斗从黎明到正午的6小时。展厅内还陈列了许多展品,打补丁的军装,破损的大刀,诉说着八路军将士在极端条件下的艰苦奋斗;缴获的日军钢盔、日本军旗,是那场惨烈战斗的见证;陈列的各种枪支、子弹壳,体现了将士们的浴血奋战。队员们驻足沉思,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历史。

进入尾厅,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注视着英烈姓名的纪念墙,队员们列队肃立,在这里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铿锵誓言,在所有人心中久久回荡。

烽火硝烟散去,精神长存山河。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解码云冈古韵 赓续红色新火”实践队把“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写在了平型关的崇山峻岭之间,更写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