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成都理工大学自然之声实践团峨眉山行——于山水间探寻资源保护与生态守护

    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自然之声实践团
成都理工大学自然之声实践团峨眉山行——于山水间探寻资源保护与生态守护
 
当晨曦穿透峨眉山的薄雾,洒在青瓦黛檐与苍翠林海间,成都理工大学自然之声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背着调研工具,正式开启了为期数日的峨眉山生态与资源调研之旅。这支聚焦自然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团队,以“摸清资源底数、守护山水本色”为目标,先后走进清音仙境、龙门硐河上游等核心区域,用问卷倾听民意,用行动清理污染,在实践中践行生态保护的青春担当。
 
 
清音仙境门前问民意,摸清自然资源认知度
 
调研首站,团队来到了峨眉山标志性景点之一的清音仙境景区门口。这里流水潺潺、古木参天,既是游客感受峨眉山“清音绕耳、仙境入怀”的热门打卡地,也是了解大众对峨眉山自然资源认知的重要窗口。团队成员提前设计了涵盖“峨眉山自然资源类型认知”“生态保护参与意愿”“景区资源利用建议”等维度的调查问卷,在景区入口处设置临时调研点,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游客开展问卷发放与访谈。
"您知道峨眉山除了自然风光,还有哪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吗?""如果景区推出生态保护志愿活动,您是否愿意参与?"调研过程中,成员们耐心引导游客填写问卷,同时结合峨眉山的地质地貌、珍稀动植物等知识,向游客科普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不少游客在填写问卷时主动分享感受:"每次来都觉得这里的山水特别干净,但偶尔也能看到有人随手丢垃圾,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保护。"还有家长带着孩子驻足,借着问卷内容向孩子讲解“保护树木、不破坏生态”的道理。


经过一天的调研,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余份。初步统计显示,多数游客对峨眉山的自然景观资源认知清晰,但对其独特的地质资源(如玄武岩地貌)、药用植物资源等了解较少;超过85%的游客愿意参与景区生态保护行动,但希望获得更便捷的参与渠道。团队成员李同学表示:"问卷结果为我们后续提出针对性的自然资源保护宣传方案提供了依据,也让我们意识到,‘让更多人懂资源、护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龙门硐河上游探污染,志愿拾捡守护碧水
 
离开清音仙境,团队前往龙门硐河上游,开展河流污染度调研与垃圾清理志愿活动。龙门硐河作为峨眉山区域重要的地表水体,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周边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抵达调研点后,成员们按照分工,一部分人携带水质检测工具,在河流不同断面采集水样,检测pH值、溶解氧、浊度等关键指标;另一部分人则手持垃圾袋、夹子等工具,沿着河岸开展垃圾拾捡。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龙门硐河整体水质情况一般,未出现严重黑臭现象,但沿岸存在明显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塑料袋、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等垃圾散落在河边草丛中,部分垃圾甚至被水流带入河道,对水体生态造成潜在威胁。"看到河边的塑料瓶被泡得发胀,还有零食袋挂在树枝上,特别心疼。"团队成员王同学一边弯腰拾捡垃圾,一边感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垃圾,不仅破坏风景,还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
经过近3小时的努力,团队共清理出各类生活垃圾20余袋,并对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处理。同时,水质检测数据显示,河流部分断面溶解氧含量略低于标准值,推测与沿岸生活污水少量渗透、垃圾分解有关。团队现场记录下污染点位与检测数据,计划后续整理成调研报告,为当地环保部门提供参考。
 
此次峨眉山社会实践调研,团队用脚步丈量生态,用行动传递责任。从清音仙境的问卷调研,到龙门硐河的垃圾清理,每一处细节都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生态的保护,既需要专业的调研与监测,也需要大众的参与和认同。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把调研数据整理成详细报告,同时通过短视频、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更多人传播峨眉山生态保护知识,呼吁大家共同守护这片山水,让峨眉山的‘青绿’底色更持久。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