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挖掘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宣城云岭“烽烟锅巴忆,共筑振兴路”调研宣讲团队近日走进泾县云岭村,聚焦抗战时期作为战备粮的锅巴,探索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
探寻红旅根脉筑牢振兴初心 红色基因,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7月2日,团队成员踏入云岭红旅小镇。在战备粮生产区,“将军锅”见证历史:1941年,云岭村民昼夜赶制锅巴支援新四军,用皖南稻米化作抗战士兵“移动干粮”。同日,成员们抵达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泛黄军号、补丁军服,讲解员立于厨房大小灶台前,讲述战士们用大锅制锅巴、小锅熬汤的往昔。这些红色记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让战时战备粮与当下产业发展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红色基因化作今日非遗致富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筑牢初心根基。
追溯产业记忆萃取振兴样本 产业记忆,藏着乡村振兴的共生密码。7月3日,团队成员走入锅巴博物馆,揭开云岭锅巴的传承轨迹:皖南优质稻米孕育的原料根基,新四军战时战备粮赋予的红色底蕴,让锅巴产业天然自带“文化基因”。如今,军号与五角星的商标设计、“天下第一锅霸天下”的文化符号,将红色文化与农耕文明深度融合。以产业为核心,云岭走出一条非遗创新、品牌赋能、就业增收的振兴之路,这一产业与文化共生共荣的样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借鉴。
坚守旧艺新创驱动振兴引擎 产业迭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7月4日,团队成员走访锅巴新旧工厂,见证产业“蝶变”:从手工捶打生产到全自动化流水线,从传统产销模式到电商立体化布局,锅巴产业完成“3.0到4.0”迭代升级。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成员们感悟到:乡村振兴既要守护红色记忆中的匠心传承,又要以科技为翼,让传统产业乘“数”而上,让锅巴香气飘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这样的产业升级正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关键。
汇聚乡贤智慧明晰振兴路径 乡贤力量,为产业与乡村振兴架起桥梁。7月5日,团队成员走进乡村振兴典型村章渡村。据村书记介绍,村里多数劳动力就职于云岭锅巴工厂。小小锅巴,正以产业集群之力,托起村民的致富梦。回顾7月2日采访:“做产业就像烘焙锅巴,既要守得住传统工艺,也要跟得上数字浪潮”,锅巴非遗传承人王静华的产业“破局之路”更具启示:2014年,借微商经济风口,创新“非遗+红色”文化营销模式,突破发展瓶颈。他以亲身实践作答诠释着非遗传承与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让乡村振兴路径愈发清晰。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沿着云岭锅巴产业的发展脉络,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从红色记忆到产业创新,从非遗传承到村民实践,云岭以锅巴为媒,生动诠释了产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更为成员们探索特色发展之路点亮一盏明灯。锅巴产业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云岭乡村振兴的缩影,更印证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孙争妍、张欣悦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