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星耀双城七彩桥团队暑期三下乡——续燃志愿火,深探石壕情

    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作者:袁艺文 邓雅卓 杜秉峰 李承翰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近日,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星耀双城七彩桥”三下乡实践团在重庆市石壕镇的特殊家庭走访活动进入第二天,团队先后走访了罗李村和青坪村。队员们延续首日工作热情,全天开展走访,累计完成30户特殊家庭入户调研,覆盖50余人次,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晨曦动・整装再出发
  上午9点,阳光已温柔洒落石壕镇,晨风轻拂驱散些许暑意,团队成员们准时在集合点汇聚。有了首日实践经验,大家分工明确、行动高效。期间,全体队员系统核查调研问卷,有序整理走访物资,并围绕走访规范进行集体研讨与重点事项提示。尽管存在一定疲劳延续,团队成员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质量完成走访前各项准备工作。
  
  燃赤忱·炙访民生卷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再次走入百姓乡亲家中,依据每户备案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化、针对性面对面走访交流活动。队员通过前期问卷内容,以含50个问题的三个问卷大纲为核心,调研事实无抚养人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幼儿群体的基本学科教育情况,心理状况与纳入低保的失能老年人等因病因残致贫人口政府帮扶后家庭生活现状,发放30份问卷,有效回收并创建档案27份。通过问卷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了解到仍约77%家庭生活有一定困难,但大部分村民依然保持积极态度。
  
  连日来的走访,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基层的温度与重量。昨日的下乡见闻尚未平息,今日走进困难家庭,更见生活的坚韧与不易:60岁的外婆佝偻着脊背,独自撑起四口之家,悉心照料着智力残疾的女儿和两个懵懂的外孙外孙女;37岁的智力残障阿姨,用不那么灵便的双手,努力抚养着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那位失去儿子的婆婆,泪水哭瞎了半只眼睛,浑浊的目光里藏着化不开的悲戚。看过了更多真实的民情,作为青年的我们心中涌起的责任感愈发沉甸甸——这世间有太多需要被看见、被托举的角落。
  秉灯:论·共织心得锦
  晚上20点,团队成员在石壕镇社区办公室召开了“‘星耀双城七彩桥’第二次工作回顾”会议。会上,团队深入探讨了扩大帮扶影响力的长效策略,计划选取走访中发现的典型人物,撰写兼具故事性与感染力的人物传记,通过情感共鸣唤起社会各界对乡村儿童成长、留守老人独居生活的关注;团队将着手创建微信公众号及团队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帮扶动态、乡村儿童生活纪实等内容,搭建起公众参与帮扶活动的数字化桥梁,逐步构建起“线上传播+线下帮扶”的立体化公益体系,切实提升活动的社会辐射力。
  同学们感想反馈
  团队成员周雨彤:

  这些让我明白,基层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完成走访指标”。每一户的故事都独一无二,每一份需求都具体而微。我们能做的,或许不是立刻改变所有困境,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有人在惦记”——给独居老人多留一个联系电话,帮丧子家庭对接一次心理辅导,为多孩家庭争取一点政策倾斜,替深山住户反映一次交通难题。
  这些细碎的努力,或许就是走访的意义:让冰冷的“困难群体”标签,变回一个个有温度、有故事的人;让政策的阳光,能穿过缝隙,照进每一个需要的角落。往后的工作里,更要带着这份共情,把帮扶做进实处,让每一次走访都成为连接温暖的桥梁。
  团队成员陶一舒:
  青春扎根乡土,是把热忱化作脚下的辙。以热血灌注沃土,见证命运曲折,方知:扎根年纪,唯有“脚踏实地”,让“乡土”从书里理论化入心里根脉;发光时光,唯有“躬身深耕”,让青春从口号激昂蜕成生命厚重。这是三下乡的答案——走进乡土,是做一束光照亮他人与前路;深耕大地,是在褶皱里寻得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作者:袁艺文、邓雅卓、杜秉峰、李承翰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