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以爱育新苗,以情暖桑榆——江苏师范大学“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参与基层社区服务

    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
        夏日蝉鸣渐起,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的青年身影,已遍布淮安市清江浦区福州路社区。这个假期,他们以青春之名践行担当,化身“护苗使者”守护留守儿童、以“课程魔法师”赋能困境儿童、做“社区小帮手”联动邻里、当“暖心小棉袄”关怀老人,用热忱与行动编织出一整个夏天的温暖记忆。
        晨光初照,志愿服务队的同学已守在暑托班门前,笑着牵过孩子们雀跃的小手。这些守护早已渗透在每个日常片段里:签到时“昨晚睡得香吗”的轻声问候,上下楼梯时紧扣衣角的护持,放学时逐一对接家长的严谨……以 “在场性陪伴” 构建起儿童安全感的基底。
        步入课堂,角色自然转场:俯身讲题时是遵循 “最近发展区” 理论的引导者,连调皮孩子都专注聆听;课间化身游戏组织者,“老鹰捉小鸡” 的欢笑声穿透街巷,用“游戏化学习”激活儿童天性。这种 “教育者 - 陪伴者”的双重建构,正是服务型育人的生动实践。
(图为志愿者在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 供图)
        队员与暑托班教师设计的课程,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打造充满体验感的成长空间。性安全教育课上,孩子们用彩笔将自我保护意识化为图画;健康操让教室变活力场,肢体蹦跳释放情绪,暗合身心联动道理。手工课蒲扇制作,锻炼精细动作,“谢谢姐姐” 等字样让情感有了寄托。绘本《安的种子》通过故事传递延迟满足理念。科学实验 “纸的力量” 以直观体验培育实证精神;防溺水课上,孩子们比划的小手让安全规范成了身体记忆。

(图为志愿者在辅助孩子们制作蒲扇 “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 供图)
        迈进社区居委会,队员们切换至 “严谨模式”。面对居民信息档案,铅笔沙沙游走,每项数据反复核对,细致为社区数字化治理筑基。深入网格,他们化身“安全小卫士”,排查商铺灭火装置、应急照明、线路老化等隐患,详尽记录并协助整改。这些琐碎工作,是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微观实践,填补服务盲区。“年轻人眼里有活、手上勤快,帮大忙了!”社区书记的感慨,道出青年服务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青春力量融入社区,为治理注入活力,让“共建共治共享”落地生根。

(图为志愿者在录入居民信息 “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 供图)
        社区活动室里,一场智能手机应用讲座正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队员们化身耐心小老师,一对一教老人用微信视频、发语音……指尖滑动间,不仅消除了数字鸿沟,更让亲情连线变得触手可及。​养老讲座现场,扶老人坐稳、递上热茶、登记信息时特意放慢语速,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是青年对 “老吾老” 传统的现代诠释。抽奖环节捧起实用奖品的老人笑得开怀,李奶奶那句 “比自家孙辈还贴心” 的夸赞,道破了这种服务的本质: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代际间温暖的双向奔赴。​张爷爷眼中 “春天的嫩芽” 的比喻,恰是这种互动的生动注脚 —— 当青春朝气遇上岁月沉淀,碰撞出的不仅是当下的暖意,更是社会敬老体系中最鲜活的毛细血管。​​​​

(图为志愿者在帮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 供图)
        这个夏天,“淮韵新芽”用脚步丈量责任,以真心传递温暖。从孩童眼眸的笑靥到老人沟壑里的笑意,他们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谱成最动人的青春乐章。夏日终有尽时,然温暖永不落幕:孩子们心中埋下的种子静待花开,老人们记忆里的暖意恒久留存。作为马院学子践行初心的生动注脚,“淮韵新芽”的故事,正激励更多青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文/叶鑫 周月 王芳芳 席潇 赵婧婷 摄/“淮韵新芽”志愿服务队)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