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8时30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夕阳如画”团队第六次走进蓝旗新村社区。在蝉鸣初起的夏日清晨,4对金婚老人循着志愿者的引导,开启等待半世纪的婚纱圆梦之旅。从化妆间的银发梳妆到三楼影棚的快门轻响,从二楼棋枰边的茶语闲话到广场打卡点的欢笑阵阵,这场持续120分钟的温情接力,在光影交错中铺展成民生画卷。
梳妆台前的时光回溯化妆区内,志愿者们为当天参与的4对金婚老人提供贴心服务,协助他们整理服饰、梳理发型、调整妆容。老人们在镜前微笑交流,感受青春气息与仪式感,整个过程氛围轻松而温暖。志愿者们耐心关注每位老人的需求,让他们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打扮,为即将开始的拍摄做好准备。这个环节既体现了团队的细致服务,也让老人们感受到关怀与陪伴。
楚河汉界边的记忆拼图二楼会议室里,志愿者和老人们坐在候拍区,轻声交流彼此的故事。等待的时间并不沉闷,他们聊起年轻时的相识与婚礼趣事,偶尔回忆起共同经历的风雨与生活点滴。我们志愿者静静旁听,适时回应,鼓励他们自然地表达。叔叔阿姨们回忆起当年的小惊喜与甜蜜瞬间,笑声不时在房间里回荡。窗边的光洒在老人们的面庞上,他们时而低头细看手中的纪念物,时而相视而笑,眼神中流露出岁月沉淀的温柔。我们调整座椅和拍摄顺序,确保每对老人都有舒适的位置,偶尔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搬动椅子或轻扶他们。短短几十分钟的等待里,老人们渐渐放松,谈笑间拉近了与我们志愿者的距离,也让摄影师提前捕捉到自然状态下的温情瞬间。这样真实、轻松的氛围为后续的拍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我们感受到陪伴和倾听的重要意义。
柔光灯下的执手凝望三楼摄影棚里,四对老人依次进入拍摄区。摄影师轻声提示他们自然站位、牵手或相视而笑。快门声中,老人们时而相视微笑,时而轻轻握手,动作虽朴实,却满是岁月沉淀的默契。我们在旁边调整角度、引导姿势,但尽量不打扰他们自然状态。老人们看到拍摄画面时会心一笑,轻声评论自己的样子,氛围温馨而轻松。这些瞬间被镜头定格,成为留存他们金婚岁月的珍贵记忆。
广场上的幸福速递今年团队特别在养老院、广场增设了拍立得打卡环节,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志愿者逐一上门协助拍照,耐心整理衣物、扶正坐姿,每一次快门都记录下温暖的微笑与牵手瞬间。老人们拍照后可立即收到照片,轻轻拿在手里,感受自己的笑容瞬间定格。社区广场上,身体健康的长者与居民自愿参与拍摄,青年志愿者陪伴他们合影,现场打印的照片让老人们和家人共享喜悦。拍立得的即时呈现不仅增加了趣味,也成为今年活动的创新亮点,让陪伴与回忆立刻可见。

当团队撤下最后块背景板,花园的长椅上仍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摩挲着刚收到的绢丝相框,树影在相框玻璃上流淌。志愿者小温悄悄按下最后一次快门——这次镜头里没有婚纱旗袍,只有树荫下十二双紧握的手,和手背上跳动的光斑。
属于叔叔阿姨的七夕礼物8月28日上午,志愿者们提着精心装裱的纪念照,拜访参与拍摄的叔叔阿姨。他们声音微颤:“我们这一辈子,这还是第一次这么正式的合影。”志愿者将照片摆放在他们面前的小桌上,帮助调整角度,确保光线照在笑容上。整个送礼物的过程温暖而宁静,老人们时而低语交谈,时而相互指着照片回忆往昔。每一幅照片都像一扇小窗,映照出岁月沉淀的深情,也让陪伴的青年感受到责任与温度。
这场持续六年的光影之约,在蓝旗新村织就了可见可感的温情网络。当金婚夫妇的爱意在镜头前顶个,当轮椅后背的合影在巷口反光,镜头已超越记录功能,成为连接代际的脐带。五十余帧影像背后,是老人从推拒镜头到主动比心的心理破冰,是孙辈举着照片奔上三楼的爱心传递,更是社区公共空间里新增的永久布景。
“夕阳如画”团队用时间证明:青春陪伴是最长效的显影液,能将岁月褶皱里的尊严与渴望温柔定影。那些挂在堂屋的相框、压在枕边的绢丝册,终将汇成照进银发人生的微光,而柳树湾长廊的手绘背景板,已然成为社区记忆的地标。当快门声年复一年响起,它丈量的不仅是老人笑纹的深度,更是民生温度攀升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