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村歌新声·振兴密码” ——安康学院艺术学院赴宁陕开展乡村音乐文化调研与创作暑期社

    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村歌新声·振兴密码” ——安康学院艺术学院赴宁陕开展乡村音乐文化调研与创作暑期社
村歌新声·振兴密码:
艺术学院赴宁陕开展乡村音乐文化调研与创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国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安康学院艺术学院“‘村歌新声·振兴密码’艺术学院赴宁陕开展乡村音乐文化调研与创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7日与8月28日,由指导教师任川、姜凯,带队教师林雷鸣的带领下,两度深入宁陕县海棠园村,开展了一系列融合音乐创作、视觉设计与文化传播的实践行动。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一次生动诠释。
   
图1 村歌《海棠梦》词曲 图2 村歌《心海棠》词曲
在此次实践中,团队以音乐与设计为双翼,一方面通过采风、访谈挖掘乡村文化基因,结合现代编曲与方言特色,创作了两首融传统于当代的“新乡村音乐”;另一方面,视觉传达专业师生则以海棠园精神为核心,为村庄设计了文创产品、农产品包装以及汇报音乐会的主视觉形象,让物产承载文化,让设计传递乡情。
   
图3 7月7日调研合照 图4 “我在秦岭有块田大米”包装设计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走访了海棠园村村史馆,聆听村民劈山修路、户户通电的奋斗历程,了解生态水稻、林下种植、麝鹿养殖等特色产业,以及村党支部推动的“微心愿”“秦岭有块田”等共富机制。这些真实、饱满的乡村叙事成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使村歌不再是旋律与歌词,设计不仅只是图形与色彩,更成为记录奋斗、凝聚认同、传播精神的文化载体。
   
图5 村史馆参观照片 图6 田野调查照片
8月28日下午4时,“歌起海棠处 声漫振兴路”主题乡村音乐会在村委会大厅正式拉开帷幕。观众席中,来自印度、南非、尼泊尔、约旦、埃及、津巴布韦、乌兹别克斯坦等7个国家的20余位国际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派出的第一书记以及海棠园村当地村民齐聚一堂,现场座无虚席。
   
图7 音乐会开场任川老师致辞 图8 音乐会现场
乡村音乐会上,团队创作的村歌《心海棠》以“青山叠翠屏,稻田半蛙鸣”描绘乡土自然之美,以“旧路铺新石,电线架云端”展现发展变迁;《海棠梦》则节奏明快、充满希望,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整场演出以原创村歌为主线,融合民歌新编、民族舞蹈、中西器乐演奏,并设置“击鼓传花”互动环节,吸引了外国友人与本地村民的参与,真正实现了“艺术无国界,文明共欣赏”。
   
图9外国友人在音乐会上的即兴演唱 图10 团队成员演出现场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是一次深度的乡土文化对话与共同体建设实践。海棠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华文指出,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在我们村举办的乡村音乐会,让乡村文化与现代音乐交流融合,让村民和来村访问的外国友人感受到乡村音乐、乡村文化的浓厚氛围。今后,海棠园村将加强与安康学院的合作交流,借助安康学院的人才优势,在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寻找更多路径,以艺术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图11 音乐会结束团队与外国友人合影 图12 团队与海棠园村村委领导班子合照
未来,艺术学院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从“活动”走向“机制”,从“实践”走向“体系”,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持续贡献高校的青春力量。
(撰稿/曾金艺、任川;摄影/周睿颖、苏馨)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