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2025年7月12日至7月22日安徽理工大学“皖理筑梦”社区服务实践团计算机24-8班的同学们赴安微省阜阳市颍泉区,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在阜阳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一场以青春之名、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正蓬勃展开。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热忱与担当,深入社区、乡村与文化场所,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自身成长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顺河公社焕新,农文旅促振兴7月13日,跟随社区负责人马蒙招的步伐,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颍泉区顺河公社参观学习,感受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发展。

团队成员在聆听顺河公社改造史
几年前这里曾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废弃养老院。起初,社区尝试以其为基础,探索发展种植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然而,受限于市场关注度和人流量不足,农产品难以销售面临困境。所幸当地的优美环境让村干部萌生出打造农文旅项目的创新思路。如今,顺河公社已成功转型为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游客在此可亲身参与蔬菜种植、养鱼、水上泛舟等多元体验项目,这座农庄恰似隐于尘世的世外桃源,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旅游业的繁荣兴起,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创收新渠道,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幸福感,助力大家逐步奔赴更美好的生活图景。
夏日炎炎防溺水,安全意识记心间夏日炎炎,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切实保障乡村群众的生命安全,社区特组织防溺水主题宣传活动,邀请社区负责人带队,与居民一同参与防溺水安全守护行动。
团队成员与当地负责人在水域边拉横幅
活动当天,社区负责人马蒙招将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前往乡村危险水域边,共同悬挂醒目的防溺水宣传条幅,时刻提醒过往村民提高警惕。同时在水域关键位置摆放救生圈等救援工具,为应对意外情况筑牢安全屏障。
条幅悬挂完毕后,社区书记将与志愿者们一起走进村庄,向村民们发放防溺水宣传传单并宣传防溺水知识。传单上详细列举了夏季溺水高发时段、危险水域特点、自救与互救的正确方法,以及如何教育孩子远离危险水域等实用知识。现场还会耐心解答村民的疑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防溺水意识深入每一位村民心中。
以青春微光,点亮阜阳学子暑期求知路7月15日上午,阜阳社区服务中心的教室里,“皖理筑梦”实践团同学们带着专业与热忱,为当地学生提供作业辅导服务。

团队成员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
实践团的同学们伏案批改作业,并认真批注,做到准确捕捉知识薄弱点,让学生们拿到作业能快速明白不足,找对提升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批改出的问题,分层辅导有序展开。基础错题重巩固,语文字词写错,就反复认读、组词造句强化;数学运算总错,借同类题练习,练出熟练度。难题错题重思路,数学几何题,画图、结合生活场景拆解;语文阅读题,教抓关键词、梳理段落逻辑;英语语法出错,用鲜活例句理解规则 。讲解中,鼓励学生思考、复述,曾经见错题就躲的孩子,如今敢主动提问、会总结方法,学习信心与能力双提升。
志愿时光虽短,实践团同学们却以细致批改与耐心讲解,为学子铺就学习进阶路,让知识成长的种子,在夏日里悄然扎根、发芽,待来日绽放智慧繁花。
与童心同行,乡野里的趣味传承在7月1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们在社区带着小朋友们开启“锤草印花”等趣味体验,用青春力量传递文化、温暖童心。活动开场,实践团成员们与小朋友们热情互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实践团成员张蕾同学用生动语言讲述锤草印花的起源,从古老技艺传承,到如今成为亲近自然、发挥创意的趣味活动,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开启这场奇妙的文化体验之旅。

实践团带领小朋友们走进乡野,一边帮忙摘取可用叶片,一边科普哪些树叶适合留住脉络。小朋友们收集的不仅是叶片,更是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热情,为后续创作攒足“宝藏素材” 。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一起拓印植物
在准备好新鲜植物叶片、布料、锤子等材料后,再将挑选好的叶片和花朵放入调配好的明矾溶液中浸泡,然后捞出、擦干、固定,在拓染布上设计出心仪的图案,用绿叶和红花绘就童心。一下下轻敲锤子时,布料上渐渐显现叶片脉络印记。此起彼伏的捶打声逐渐沉寂后,棉麻布上便刻上了时间的指纹。小朋友们发挥创意,让每一块布料都成了饱含童趣与创意的艺术品,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让小朋友们收获创作的快乐。
参观阜阳博物馆,触摸千年颍淮的时光指纹7月20日下午两点,阜阳博物馆的朱漆大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检票时接过的导览册上,颍河的波浪纹正沿着纸页漫开。
序厅的穹顶垂下串状灯组,像洒落的时光碎片,映着墙面上“襟带长淮,控扼陈蔡”的题字。讲解员指着沙盘里的古城遗址,说这里的陶器残片能追溯到5000年前的尉迟寺文化,那些带着绳纹的陶釜,曾熬煮过淮夷先民的第一缕炊烟。
转过拐角,商周展区的青铜爵泛着幽绿,纹饰间的兽面仿佛要从铜锈里探出头来。汉代陶楼群前围了不少人,楼阁的飞檐、粮仓的窗棂都雕得精巧,有人对着陶俑的笑脸拍照,说这眉眼像极了巷口晒太阳的老人。
最热闹的是宋代展区。苏轼在颍州任上题写的“清涟阁”碑拓前,总有人驻足临摹笔锋;玻璃柜里的白瓷盏薄如蝉翼,标签写着“推测为欧阳修宴客所用”,让人想起《醉翁亭记》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的热闹。
快结束了,站在近代展厅。泛黄的《颍州日报》旧报纸上,淮河抢险的照片还带着水渍;老式电话机旁,军用水壶的背带磨出了毛边,像在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坚守。
走出馆门,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回头望,博物馆的飞檐正与远处的颍河大桥隔空相望,忽然懂了——那些在展柜里沉默的文物,不过是把阜阳的故事,从过去递到了此刻的风里。

听讲解员介绍阜阳历史
此次阜阳之行圆满落幕,实践团同学们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于奉献中沉淀感悟。“三下乡”路上,青春力量正化作一次次实践、一场场互动,书写属于青年与社区、与童心交融的温暖篇章。未来,“皖理筑梦”实践团也将继续奔赴更多美好,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征途中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