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8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非遗皮影开展了一系列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队赶往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了解渭南古老非遗皮影历史,亲身体验独具地方特色的皮影表演。随后,实践团队辗转到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同家村,拜访了华县魏氏皮影第三代传承人魏战备,深入了解皮影发展演变历史,现场观看了华县皮影的制作流程。在此之后,实践团队驱车返回西安市曲江新区观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的惠民表演,并对传承人魏金全进行了采访。最后,实践团队又辗转到西安市碑林区,实地调研汪海燕皮影工作室,对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进行了专访,调研了非遗皮影市场化和传承的现状。
调研传习馆:感受独特皮影的灵动魅力华州皮影戏,又称灯影,作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其是一种以牛皮雕镂而成的影人为演出道具,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民间戏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实践团队来到了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在场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细致参观了华县皮影的展区。在这里实践队员细致学习了华县皮影的发展历史,了解了本地的特色剧目,欣赏了画工精美的皮影造型,也与正在参观的游客进行了热情交流。在非遗传习馆里,复原了皮影表演的舞台道具,供前来参观学习人上手体验。在展馆中间,放着一块四尺见方的幕布,简单摆放了几个舞台背景,在条凳上放着几个皮影人物。前来参观的游客,一手拿着三支竹竿撑起的皮影便可以展开一场“大战”。实践队员也亲身体验了皮影人物操作,一人拿着孙悟空,一人拿着女妖精,借着手机播放着《三打白骨精》的唱腔音乐,便拿着皮影人物缠斗起来。在挥动皮影时,一个个本来应该在幕布上舞动的人物却像粘在手上一样,显得笨拙而又呆滞。虽然实践队员技艺过于稚嫩,但是却表现出对皮影艺术的浓厚兴趣。三支竹竿既可以表现孙大圣的英勇果敢,也可以展现白骨夫人的妖娆诡诈,实践队员在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了非遗艺术大道至简的独特魅力。
表演结束后,实践队员认真欣赏着手中皮影的造型、线条、色彩,一个个牛皮制成的人物从各个角度展示出不同角色的表情、姿态、特点。皮影艺术集合了唱腔、表演、绘画、雕刻等多门技艺,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皮影艺人的心血,也深刻反映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皮影展区体验皮影表演。
拜访传承人:薪火相传的皮影情怀实践团队有幸拜访了华县魏氏皮影第三代传人魏战备,他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华县皮影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的基本情况。
在皮影收藏方面,魏战备收藏了大量制作于明清时期的“灰皮影”。这是其祖上几辈人传下来的珍贵皮影,由于时间的久远,许多皮影的质地已经十分脆弱,难以用作表演,所以除重大活动会在橱窗里进行展览,其他时间均是放在家中珍藏。魏战备先生向实践队员说道:“曾经有法、德等国家的皮影爱好者来到我家里,想要收购我收藏的皮影,但是都被我拒绝了。我认为这些皮影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宝,不能随便流失到国外。我父亲曾说,饿死都不能随便卖这些皮影。”小小的皮影承载着几代人对文化的坚守,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手艺人深厚的爱国情怀,魏氏皮影薪火相传的文化情怀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实践队员。同时,魏战备向实践队员讲解并演示了皮影制作的“推皮走刀”的技艺。皮影的原材料是黄牛皮,而且一般是最细腻的一层为最佳,真正的手工皮影,制作一个皮影至少需要两天,极其耗费人力物力。“推皮走刀”的技艺也是华县皮影制作的特色,在制作皮影时,刻刀不动牛皮动,对手艺人的眼力、手力、心力要求都很高,细致繁杂的工序也造就了精美绝伦的华县皮影。
观赏华县皮影戏表演:舞动千年的指尖艺术实践团获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夏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将在西安市曲江新区进行惠民表演,当即马不停蹄地赶往表演现场,全过程近距离地观赏了皮影表演,并直接与魏金全先生进行现场访谈。
在表演开始之前,由魏金全先生的助理向实践队员介绍了皮影戏表演舞台的搭建和皮影表演的基本技巧。一场皮影戏的表演舞台的是由两张长桌拼接而成,使用的幕布搭建在木条支撑的支架上,再将支架放在两张长桌中央,幕布上头放一盏亮度极高的白炽灯,在舞台后面摆放一张凳子,皮影艺人坐在幕后便可以开始表演了。华县皮影造型也独具特色,全部是由三支竹竿或木棒支撑人物,表演时一手持三棒,人物的飞转腾挪全在一手之间。其助理特意强调,她已经跟随魏老师学习皮影表演四五年了,才初步掌握皮影的基本操作技巧,要想熟练地操纵皮影不下一番苦功是万难见成效的。不一会舞台就搭建完毕,幕布前熙熙攘攘地围满了人,小娃娃、青少年、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人济济一堂。此次惠民表演,魏老师先后表演了《三打白骨精》《小羊过桥》《沙家浜》三出剧目,其中既有当代皮影艺人改编的传统剧目,也有为了更好在娃娃群体间推广皮影戏而新创的现代剧目。正式的皮影表演结束后,络绎不绝的小孩子争先恐后地赶往幕后亲身体验皮影表演,实践队员也在魏老师的指导下简单学习了挑动皮影人物的基本技巧。
实践队员也与魏金全先生进行了现场访谈。他介绍道自己是皮影戏表演世家,几辈人一直从事皮影戏表演,自己也是在从小耳濡目染之下逐渐热爱上皮影艺术。他自己主攻皮影戏的表演,家族内的其他人也有主攻皮影制作、皮影戏唱腔等其他门类的。他深情地指着幕布两侧的对联说道: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十四个字是我们皮影表演艺人时代传承的秘诀,也是我们这些后辈人终身的坚守。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今年我在中亚峰会上表演传统皮影戏后,也明显感受到非遗是越来越火了。”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金全向实践队员介绍皮影表演。
专访皮影制作传承人:非遗与市场融合的传承新路实践团对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女士进行了专访,共同探讨了在中亚峰会上展览华县皮影后,非遗皮影市场化和传承的现状、路径。
采访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皮影在中亚峰会上展览过后,陕西省政府就保留了皮影展示的橱窗,这直接促使皮影的热度在峰会结束后不减反增,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前来工作室的游客明显增多,央媒省媒等各级媒体的曝光度也越来越高,其他省市的皮影艺人甚至国外的学者也纷纷前来交流学习。总之,皮影现在不仅是一个非遗艺术,而且也逐渐成为有流量能创收的市场行当了,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同时,传承人表示,华县皮影不仅注重市场化经营,而且在传承上也进行了多路径探索,主要是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编撰皮影相关书籍,以及对腾讯、百度等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司进行授权,制作皮影吉祥物。
通过与对传承人的专访,实践团队成员对华县皮影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精美巧妙的造型极大地吸引了实践队员的兴趣,纷纷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宣传推介让更多人了解华县皮影,积极地传承华县皮影。汪海燕女士对实践队员的想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将汪氏皮影的公众号介绍给实践队员,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皮影艺术的传承的行列之中,让皮影在市场化进程中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真正使其弘扬民族风采,彰显时代特色。

图为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及队员在汪海燕皮影工作室与汪海燕女士的合影。
经过数日的参观学习、交流访谈以及亲身体验,实践队员细致了解了皮影的前世今生,调研了皮影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有像这一个个皮影艺人一样的中国人延续着中华文脉。五千年的历史给中华儿女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继往开来。在本次实践调研中,实践队员深入了解学习并用实际行动弘扬非遗文化,用自己切实的努力推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