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探寻江阴地区的中医文化底蕴,拓宽中医之路,解密神奇的治世经方,
澄江国医学社暑实践团成员于2023年7月16日来到江阴,在龙砂琥珀酒店对全国名中医
黄煌教授进行采访。
黄煌教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22年获“全国名中医”称号,获第七届(仲景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个人奖。黄煌教授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主持全球最大的公益性经方学术网站“经方医学论坛”,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要证》、《经方的魅力》等,并主编《方药心悟》、《经方100首》等。
或是医书原稿,或是书画签名,澄江医学宝库被件件作品不断充盈。自澄江福地走出的医家们,不单单精于医,他们也是一种墨客,是一种文人中医。从他们的书法功底切入,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年代下中医的特点与共性。
黄煌教授认为,“中医,
首先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同的时代,它有不同的文化包装。在清代,人们往往认为字体之美观、脉案之深切,是医家优良素质的体现。在现代,如果中医学者谈吐笨拙,或者说掌握的知识不够现代,那么他们的医学素质仍有所缺乏。”这番话语点出了中医的生存之道,即要与时俱进。
黄煌教授嘱咐道:“所以不要求现在的中医一定要用毛笔,也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个骈体文,才能写出优秀的医案来。
你们要有时代的气息,要和时代同步,那这样的中医才不会落伍。”就这一方面,黄煌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重在有真才实学。
历史上,江阴走出了不少好中医、名中医,比如徐福松前辈、“妇科圣手”夏桂成前辈等,包括建立南京中医学院的承淡安院长。这么多的中医能够在江阴集体涌现,绝非偶然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
黄煌教授就此提出两点——
江阴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江阴人的技术实践。一来,江阴地区的文化倾向,多耕读之家的地域特性缩进了人民与传统医学的距离。一来,江阴手工业发达,人民躬耕一线、精益求精的性格品质提高了技术标准,为江阴人的中医之路夯实了临床实践操作基础。中医的技术性本质要求高,不论是针灸、外科手术,还是开方、用药,都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中医,是深植于泥土中盛放的花朵,而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澄江国医学社暑期实践团成员:不同于俗世认为的中医是慢郎中,大量临床医案表明,中医治病也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像曹颖甫,我们俗称曹一帖,一帖药就能帮人药到病除。我在阅读您《经方医话临床篇》时,注意到其中08年的一篇文章,叫做《经方能给他带来希望》。患者失眠,您写下了大柴胡汤加黄连,并且告诉他此方三剂起效。请问,这个经方是有什么样的一种魔力,能够有这么快的一个疗效?
黄煌教授:经方有效,这个并不是我们现在说出来。它流传至今,首先就是效果。一剂至二剂,这个是古人经常提到的。或者说他的效果是效如桴鼓,其音如响,像敲鼓一样,我鼓槌下去,棒槌下去,它就出来了。这种情况多的很,这个曹一帖,以前我们江阴长寿还有一个叫张一帖,他治疗伤寒症重用黄连,黄连用量非常的大,一剂药就解决问题。那这个原因就是对证,对证下药。用我们中医话、老百姓的话来讲,方对证,喝口汤,不对证,用船装。对证下药以后效果才能显现,
关键是对证,你不对证效果就不起来。
澄江国医学社暑期实践团成员:对证,这个效果也就非常神奇。
黄煌教授:这个神奇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这个方和症要丝丝入扣,一张方有一个症,这个症是什么,
这个症是我们用方的正确,而且是安全有效使用这张方的临床证据,这个就是要看你的眼光,要看你的经验。整个选方用药的思维骨架,便形象化地表述出来了。 澄江国医学社暑期实践团成员:通过以上了解,我们将知识转为实践的过程中,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刚刚步入学医路途,还有一些正在学医上下求索的同学们,您有什么样的期盼或建议?
黄煌教授:首先,
做中医,要有爱心。其实学中医的第一堂课应该是要到福利院或者到老年医院去帮老人洗脚,你没有爱心做不了中医。你救人嘛,治病嘛,要解决病人的痛苦,你要有爱心,这是第一步。
第二个,要敬畏。敬畏什么,
敬畏经验,敬畏前人。因为我们很多中医经验性非常的强,这个经验都要靠几千年,我们的前人用自己身体去尝试,通过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方法。这就是经方。你不用这个方,你治不好病的,它不是按照数学,我们可以通过推理推出好方的,很多的经方就是那么四味药,就是那么五味药 ,不能动,煎法服法都要按照前人的规矩。现在我们由于不知什么原因 对古人的东西,好像不在乎,不屑于去传承古人的东西,好像我拍拍脑袋就能创作出什么好的方法来,现在不是创新的问题 是传承的问题。现在中医表面上很繁荣,其实危机四伏,失传的危机依然存在,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有敬畏之心。
要有爱心,要有敬畏之心,
当然还要有韧性。中医不大好学,它这个历史这么长,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弄不好你们可能就会感觉到,摸不到边际,摸不到头脑,没有成就感,最后没有归属感。往往很多人半途而废,要做好、学好中医,必须要坚定不移,咬着牙往前冲,最后就是要走出中医迷宫。
当然我们正在努力,把我们学到的这些经验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们,我们的自学的一些体会,全盘告诉你们,让你们能够尽快的成为名医。做中医一定要成名中医是一个名人的艺术,一定要有名,没有名是不行的,就是所谓名,这个不是坏事,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影响力,能有一大批的粉丝跟着你,这个中医才叫中医。
黄煌教授鼓励道:“这个影响力不是指靠你的这个外貌形象,
更重要的是靠你的医术,靠你的医德。中医难就难在这里。也是如此,你们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它蕴含着巨大能量,可以讲好中医故事。”
在采访的尾声,团队成员邀请黄煌教授在扇面题字,留下一些寄语或期许。
“我还是这句话,经方惠民。你们也记住这个,我们的经方,它不是赚钱的方,它是惠民之方。它可以说是花小钱,治大病,甚至不花钱能治病。这些方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贝,要把它传承好。”黄煌教授说。
通过这次采访,团队成员收益良多。
学习中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一定要有爱心,有敬畏之心,有坚定不移的意志,为我点明了学习中医的道路。------谢雨辰
能够得到前辈的肯定,对于我们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希望我们有朝一日可以不忘初心,从他们手中接过“惠民”的的大旗-----沈成宇
黄煌教授提出中医学习不仅要专于知识,更是要深刻体会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讲求医德,心怀大慈恻隐之心。这是我们后辈需要不断完善,前进的目标。---周依宁
医、方、民,这三者是求医问药、治病救人关系中绕不开的三要素。医,对医者本身是提醒,是约束。它要求我们培养好自身素质,也勉励我们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使“医”之一字有内涵、有活力。方,选方用方皆帮助我们反复构筑中医思维框架,也敦促我们向患者、向大众讲方传方,增进中医信服力,讲好中医故事。民,不单指要考虑患者,将患者意见纳入诊疗流程。更提示我们行医守心,惠民利民。一如黄煌教授所言,“经方惠民”,路行则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