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实践,云程发轫:欲木之枝茂则思其根深,欲水之流长则溯其源远,欲技之传新则寄人行笃。中华千年医药流传至今,靠的是数代守艺人砺心承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响应党的号召,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开展“薪火传承——探寻中医药发展和文化传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薪火实践团组建包括62名同学在内的“寻访守艺人”专项小组,从学校走向社会,寻访了包括全国名中医黄煌教授、江苏省名中医严冰先生、江苏省名中医金庆江先生,国家级非遗项目“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李宗保
、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振阳先生,江阴市中医院院长花海兵,四川天祥骨科医院院长何浚治先生,常熟市中医院副院长熊秀萍、全国名中医黄瑾明教授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弟子潘明甫以及我校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赵霞教授、国医大师周仲瑛学术思想传人朱垚教授等在内的32位在中医医疗岗位与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守艺人”。在此期间,实践团队员们深入学习各位守艺人的守艺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拍摄制作视频210分钟,发布23篇微信推送,有效宣传了中医药文化,普及了中医药常识、提高了中医药文化自信。
赓续岐黄,守正创新:在本次的薪火实践团暑期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探寻各地中医药守艺人,从名老中医到青年博士,从学派传承人到膏药守艺人,探讨从民族医药到中西医结合,从传承经典到中医药科研,成员们解到中医各学术流派的思想传承,了解到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一次次地寻访交流中,成员们不断加深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坚定践行中医药学子的使命担当。
全国名中医
黄煌教授在采访中提出:“医、方、民,这三者是求医问药、治病救人关系中绕不开的三要素。医,对医者本身是提醒,是约束。方,选方用方皆帮助我们反复构筑中医思维框架,也敦促我们向患者、向大众讲方传方,增进中医信服力,讲好中医故事。民,不单指要考虑患者,将患者意见纳入诊疗流程,更提示我们
行医守心、惠民利民。”一如黄煌教授所言,“经方惠民”,路行则远。

吴鞠通学术思想传承人、省名中医
严冰教授,在访谈中,严冰教授谈到在三年疫情期间,中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坚信:“中医以后
一定会越来越好!中医事业前途一片光明!”针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的问题上。严冰教授说:“中医学院专业出身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还需要加强临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江苏省名中医、吴门医派士材学派第十一代传承人
金庆江老先生,从医四十余年,扎根基层,以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为周边地区百姓的健康提供了保障。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医学的传承工作,建立士材学派传承工作室,编辑整理医学著作,为吴中区的中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金庆江认为,
中医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现代中医应当秉承继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不断拓展中医药在现代临床的应用范围。

国家级非遗项目“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
李宗保主任,为了帮病人免受病痛,以严谨的态度治疗诊断,同时严格把关药材质量与炮制工艺。他提出
医药圆融的概念,倡导临床医生不仅要懂得如何治病开方,还必须懂药,要知道中药的来龙去脉,不仅要懂得如何治病开方。他说:“
我们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在救助患者上面。”
潘明甫医生,全国名中医黄瑾明教授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弟子,广西首批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广西壮瑶医精英人才。在谈及壮医等民族医学与中医的联系与特色时,潘医生强调:“壮医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壮医有壮医的特点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比如说阴阳为本三道两路三线。中医中的民族医学(壮医、蒙医、傣医等)是无法替代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种民族医药在各个民族地区各司其职,守护人民健康。”
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
赵霞教授秉持“大医精诚”精神,不仅与其团队创立“朝霞幼语”公众号,帮助患儿及家属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更好地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还特别强调中医学子要提高
文化自信、中医自信。正如她所说:“大医精诚,你要成为大医,成为一个好医生,必然是既要精又要诚。精,指的是
医术精湛;诚,指的是
医德高尚。我希望我们这代医学生,最后都能做一个合格医生,更希望你们中有不少同学能成为名医大家。”
谈及中医药科研,国医大师周仲瑛传人
朱垚教授强调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分阶段掌握不同的科研技术。在谈及中西医结合时,朱教授强调,中西医的结合,实际上应是
互补共进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评估其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程度,“不管从理论层面、用药层面,还是病理发展的微观层面,真正能打通,这才是对患者最大的帮助。”
诸位中医师在谈到中医守正以及其与西医融合创新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
先守正后创新。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
沈双博士表示:“中医药发展守正是基础,创新也并不是简单地中医加西医,或者中医与某个现代科技项目的生硬结合,而是在中医固有的理论体系,发展规律上的创新性认识,是围绕中医本身特点的创新。”

无独有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研究室副主任,
沈卫星教授也提到了:“在没有
守正的基础上做出的创新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是对现实是毫无意义的。”《伤寒论》有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思是医生治病得须望闻问切,辩证论治。中医学习也是如此道理,守正正如木之根脉、水之渊源,只有
将经典读好、悟好、应用好,才能为以后的创新、科研夯实基础。
张明权老先生行医近七十载,竭尽所能,苦百姓所苦,急百姓所急。皓首著书,凝结毕生所学,期冀后辈医者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老先生道:“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
腹中渊博,胸有准绳。”他告诉小队成员,年轻学生呢,
甘于坐冷板凳,要静下心来仔细体会,学知识不要只图应付考试,要知道病人是性命相托,多学的每一个知识,都有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他告诫大家:“你们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一定要
秉持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能够做败坏中医口碑的事。”
高山仰止,见贤思齐:赓续精神研朱墨。岐黄之术的薪火相传,方能佑护着中华民族千年生生不息,其悬壶济苍生之力,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中医守艺人的殚精竭力。正如寻访成员蒲灵芝所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明权老先生的一句‘读书无眼,病人无命。’活到老学到老,老先生到了八十七岁了都仍旧在看书学习,前人给我们后世留下了太多瑰宝,值得我们终其一生去探寻研究。”成员沈成宇也谈到:“曹颖甫老先生和后辈为中医药事业奉献终生,我们也当不负所托,将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中医药学发展的路途中。”
落笔时代绘新章。中医跨越了百年积淀,更需要青年中医学子不忘初心笃行不怠。对此,成员黄熙媛表示:“与赵霞老师访谈,悟大医之德,解科研之谜。赵老师以自身丰富经验,为我们展现了一条医、教、研三合一的医学精进之路。临床之磨砺、教学之相长、科研之寻觅,此三者,成就如今令人敬慕的赵老师,而我们后生从其中所得体悟,便是刻苦求学、不懈钻研,于临床实践中将自身所学运用,令科研造福大众、拯救病患。”小队成员周伊宁也说:“黄煌教授提出中医学习不仅要专于知识,更是要深刻体会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讲求医德,心怀大慈恻隐之心。这是我们后辈需要不断完善,前进的目标。”
总结:千百年来,往圣先贤,无避险巇,一心赴救。斯火常燃于此,亘古长夜,如墨邃空,不曾让它暗灭。它以先贤典籍与言传身教为薪,传承不灭,柴薪亦不绝。擦亮
继承创新的火种,立下
大医精诚之志,是为赓续千年的命脉所在!实践出真知,广大中医学子要在传承中医药的道路上
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负前辈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