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做出新花样,巧手做出“致富花”。为深入了解沂蒙传统食品新发展,探究革命老区人民致富路,7月15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红色沂蒙寻根脉,兴业沃土育新篇”实践队来到了山东省蒙阴县常路大嫂煎饼加工厂,就煎饼花的起源、发展和推广与品牌创始人徐海霞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

徐海霞带领实践队成员们来到煎饼花制造间,向成员们展示了她亲手制作的手工煎饼花和煎饼画。用煎饼仿制的世界名画《向日葵》和《玫瑰》、五彩斑斓的煎饼花篮和花束,以及各式各样的煎饼风景画,让团队成员们惊叹不已,也正是这一件件优美的手工艺品,使沂蒙煎饼这一传统美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从0到1,解锁煎饼制作新花样徐海霞是实现煎饼由食品向工艺品转型第一人,谈及独创煎饼花的契机,她向团队成员介绍道:“在制作煎饼时,我经常会思考怎么让煎饼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所以我就在传统大米、小米煎饼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火龙果、黄桃、蝶豆花等50多种口味的彩色煎饼,不仅煎饼的色彩能引起大家关注,不同的口感和味道也能吸引更多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品尝购买。在彩色煎饼得到推广后,我又想到,能不能把彩色煎饼做出点新花样呢?所以我就自己慢慢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探索,把煎饼折出了各式各样花的样式。”

煎饼花的首创,于徐海霞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从自己摊煎饼,到探索不同材料与煎饼的融合,再到花费几个月摸索煎饼花的制作手艺与方法,都是对耐心和创造力的极大考验。团队成员郑钟慧感悟道:“徐海霞阿姨的创新精神和不惧失败、勤勉奋斗的毅力给我们极大启发,就算是身边最普通的东西,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并走向更大更远的市场。”
合作共赢,激发老区致富新活力在参观、访谈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常路大嫂煎饼的成功,不仅是徐海霞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共同致富的生动实践。随着煎饼花制作规模扩大,为保证煎饼手工摊制的质量和煎饼花制作的高效,徐海霞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大量就业岗位都提供给了当地居民,既实现了居民的就近就业,又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此外,队员们品尝黄桃味煎饼时,询问到所用黄桃的来源,徐海霞回应:“我们的煎饼加工厂最初是自行购买农户种植的黄桃,后来生产量上升,我们就与本地黄桃生产基地进行了合作,将因为磕碰而导致卖相较差的黄桃收购过来进行生产,这样既不浪费资源,又能满足双方的需求。”在乡村振兴和共同致富的大背景下,将煎饼制作与当地特色蔬菜与果品产业相结合,是实现沂蒙传统食品产业从“小、散、慢、粗”向“大、聚、快、精”转变的必要途径和应有之义。
推广传播,开拓产品外宣新路径实践队成员在参观时注意到,制作间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徐海霞将煎饼花在全国市场乃至国际舞台进行宣传的图片,因此队员们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广传播煎饼花与徐海霞展开了交流。徐海霞表示,在2022年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后,她将宣传阵地转向了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对煎饼花进行宣传,并且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影响力。近年来,煎饼花也已经搭乘电商快车远销美国、南非等国家。
在守正创新和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徐海霞带领常路大嫂煎饼加工厂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正逐步开辟出一条煎饼花开满沿途的致富路。展望未来,常路大嫂煎饼将以创新不息的精神持续引领共同致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