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非遗韵流长,薪火永相传

时间:2024-07-24     阅读:

为提高当代大学生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青少年对传承非遗文化重要性的认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非遗数韵 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的20名成员秉承着学习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文化的目的,于6月29日至7月5日在杭州市上城区开展了三下乡走进非遗活动。
实践团的队员们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走访了杭州各大有名的非遗项目,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杭缎以及中泰竹笛。
中泰竹笛:共富工坊  乡村振兴
中泰竹笛制作技艺,悄然绽放着它的魅力。中泰竹笛,这一以苦竹为原料制成的民间乐器,不仅音色优美、发音准确,更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备受推崇。为了在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铜岭桥更好的开展此次活动,实践团事先联系了中泰竹笛展示馆的讲解老师,队员们怀揣着对竹笛的期待与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紫荆村。队员们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各自挑选了竹笛听着老师的教学,在队员的不断尝试下,大家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吹响了竹笛。随后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在馆内观赏了由丁小明老师制作的巨笛,据老师讲解,该巨笛需由3位老师才能合力吹响。为了能够亲身体验中泰竹笛的制作,讲解老师带着实践团找到了丁竹一大师,在丁大师和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一位队员制作出了一把简易的竹笛。


实践团的队员们请到了中泰竹笛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丁小明大师,丁老师带领着队员们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在他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笛和制作工具。丁老师告诉队员们制作竹笛的工序复杂,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他耐心的从竹笛的选料开始讲解,随后亲自演示了烘烤拉直竹笛的流程,再到切割、打孔定音,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制作人长达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据丁老师所说,他从学习打孔到至今熟能生巧也用了多年时间,每天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做到如今的娴熟。

杭缎织造技艺:数字结合  代代相传
在杭州的临平区,有一处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世代以织造杭缎为生。杭缎,这一源自南宋的传统丝织品,以其独特的质地和光泽,成为了丝绸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每一根丝线,都仿佛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温婉,织就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实践团的队员们走进了一座名为费庄华发的杭缎织造厂,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了第一个厂房,几名匠人接续着机器翻丝后进行加捻,进入第二个厂房,接续了第一个厂房的流程,将加捻后的小圆筒放置在架子上连接起来进行牵经构成经轴,接着将另一批厂丝放置摇纡车构成纬线,最后可开始进行织造,形成我们看到的那些精美绝伦的杭缎织品。


杭缎与中泰竹笛的故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一次美好邂逅。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诉说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人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跨界合作和创新实践,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俞丹丹     来源:三下乡网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