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农耕情怀,家风建设先行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家训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实践队队员与戴墘村农户交流
2024年7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漳州市长泰区“三泰耕读主题”鲜食玉米调研实践队及指导老师叶德练前往漳州市戴墘村和古农村进行玉米生产情况的实地问卷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戴墘村和古农村的农户都姓戴,对于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有农户反映,玉米销售价格波动大,肥料农药开销又大,如果受天气多方面因素影响,玉米产量不高、品质不好,一般都是亏钱的。当问及“您认为不赚钱,并且为此而忧虑,为什么还选择继续种玉米呢?”,农户的答案是“不管赚不赚钱也还是会继续种,不能让地荒了”。
即使亏钱,农户们依旧决定继续种植。这样的决定既让实践队队员们感到钦佩,也产生了困惑和好奇。
实践队队员和古农村村民交流
聊天中得知,两个村同源,几乎都是明代戴弘亮戴氏一族的后代。村民们提及祖先时那藏不住的自豪引起了实践队队员和指导老师的好奇。
在古农村书记的指引下,实践队来到了戴氏一族的祖祠——遁庵公祠,坐落于古农村古农小学中心。
实践队了解到,明清时期戴氏一族的“一门九进士”的佳话,流传延续至今的家规令人惊叹。在戴氏家规中,除了对子孙后代的个人品德有所要求,还提到了“士农二业俱要勤”,不管是从仕还是从农都要勤劳。虽然家族中有很多举人、进士,但是戴氏强调“耕读为本”。因此明清时期至今古农村和戴墘村都十分重视耕读教育。
在古农小学,每个孩子入学后都要进入遁庵公祠,学习了解戴氏的家训家规,进行耕读教育。
遁庵公祠中的家规
古农村书记为实践队讲解
也许正是在这样数百年的文化熏陶下,古农村和戴墘村村民对大地有着更为深切的情感。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仅是他们的,更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勤于农耕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家族印记。
漳州市长泰区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村庄,他们或许没有像戴氏家规家训这样的文化遗留,但在祖祖辈辈的辛勤耕耘中,对于土地的依恋和热忱越发浓厚,不曾减少,老一辈对自然、土地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辈们。
在实践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农户对于如何使用肥料、如何使用农药存在着误解。过量施肥在农村并不少见,农户想要提高产量而一味的增施肥料,这往往会造成土地污染、富集化等不良后果。如何让科学种植技术造福于农民?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牵头创建的长泰鲜食玉米试验示范基地给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该基地通过试验示范和多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带动广大农户们采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减少肥料的过度使用,助力鲜食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耕情怀的延续不能仅仅依靠这一两辈人,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农业发展事业中。如何培育更多高素质“三农”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为农村农业注入新活力是农村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乡村振兴要把农耕文明中的优良家规家训融入亿万农村家庭之中,以千家万户的良好家风助推乡村振兴。
信息员:文/王闽珠 图/田苗苗,胡慧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