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云南农业大学——寻迹改革路,奋进新征程

时间:2024-08-03     阅读:
云南农业大学:寻迹改革路,奋进新征程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7月21日至26日,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同小可,遗熠生辉”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此次活动以赓续改革基因,传承非遗文化为主题,为实践团成员营造了沉浸式、场景式的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追寻先辈足迹、学习小岗精神,探寻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在小岗村村口大合照
 
追寻先辈足迹,感悟时代伟力
      在小岗村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后孕育诞生了享誉全国的“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实践团踏上追寻之路,深入历史的长河,倾听激昂奋进之声,感受敢为人先之德。
来到当年农家,实践团观看了《1978:十八个红手印》情景剧,安徽科技学院同学们的深情演绎带领观众穿越到40多年前:那时候,小岗村贫穷落后,吃饱饭是村民们唯一的心愿。小岗村18位农民把“托孤”作后路,在“分田到户”契约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将集体土地承包到户,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这18个红手印如一道惊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村民的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也是对僵化体制的勇敢挑战,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
《1978:十八个红手印》剧照
实践团与演员合照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队员们了解到,在沈浩书记的带领下,小岗村冲破了发展的重重藩篱,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与村民人均收入的成倍增长。
 
实践团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
       在任六年间,他本有两次回城的机会,但印满村民手印的请愿书让他选择留了下来。沈浩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为小岗村的发展鞠躬尽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事业中去。

访寻现代产业见证乡村变迁
       曾经的改革第一村,现在的和美乡村。新征程上,小岗村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跑出了振兴乡村的“加速度”。
实践团首先来到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调研。这是盼盼食品集团投资兴建的第16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基地瞄准小岗村的优质小麦、大米等原料,建立起多条生产线和电商仓,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就业。
实践团参观盼盼食品公司
       随后,实践团走进葡萄产业园。园区不仅注重葡萄的种植,还在销售上下足功夫。作为半开放式种植园区,游客可自行采摘,也可直接购买园区“优选”。此外,园区还通过网络直播销售新鲜采摘的葡萄。
 
实践团参观葡萄园
        接着,实践团来到小岗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参观这里先进的种植技术、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保证农产品高产和优质的同时,基地精心设计,在广袤的田野上绘出“强国有我,小岗先行”字样,让前来打卡的游客感受苦干实干的小岗精神。
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强国 小岗先行”字样
       最后,实践团来到了垚鑫甲鱼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徐文庭介绍到,基地深挖甲鱼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成功开辟了从甲鱼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作为养殖大“户”,基地已成为周边养殖户的“经验包”,在做大做强中积极扶持“散户”成长。
垚鑫甲鱼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讲解
       通过访寻这些特色产业,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小岗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华丽转身。小岗村的变迁告诉我们,只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必将成为现实。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小岗村的经验是可复制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乡村都将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村富民强。
 
探寻非遗文化,点亮乡村振兴
       非遗文化是乡村的瑰宝,蕴含着乡村的智慧与情感。小岗村的非遗文化种类丰富多样,极具特色,凤阳花鼓戏、凤阳民歌、淮河大鼓、凤画、剪纸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小岗村独特的文化景观。实践团走进小岗村“当年农家”非遗舞台,近距离感受凤阳花鼓戏、淮河大鼓、凤阳民歌三大非遗文化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凤阳花鼓戏表演
淮河大鼓非遗传承人表演
凤阳民歌非遗传承人表演
       表演结束后,团队成员对传承人进行访谈,并体验了一些非遗项目。通过访谈得知,凤阳花鼓戏被誉为“东方芭蕾,凤阳花鼓的伴奏核心是双条鼓,鼓用羊皮制作,鼓条取材于竹子并经人工打磨,长度一般在0.5—0.8米。其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展示了劳动人民、尤其是凤阳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展示凤阳花鼓
实践团成员学习凤阳花鼓
        淮河大鼓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鼓和板等乐器的伴奏来增强节奏和气氛,说唱内容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实践团成员采访淮河大鼓非遗传承人
       凤阳民歌唱腔独特、音域宽广、音韵纯朴、浑厚,婉转动听,其歌词往往采用当地的方言,使得音韵更加贴近生活,富有地域特色,让听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浓厚乡土气息和民间智慧。
 实践团成员采访凤阳民歌传承人
       随后,实践团成员还走访了凤画工坊、凤阳花鼓制作点、剪纸工作室等非遗传承工作室,与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小岗村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传承人的生活情况。在与花鼓制作人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凤阳花鼓由专业的工匠制作完成后,交由凤画传承人绘上凤凰的图案,最后由凤阳花鼓戏表演者使用,这一过程体现了各非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凤画展品
实践团观看濠州剪纸传承人绘图
实践团成员采访凤阳花鼓制作人
       下一步,实践团将以非遗文化为切口,从以下三方面助力小岗乡村振兴更上一层楼。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充分发挥非遗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养文”的经济发展模式;非遗文化带动产业发展。探索形成“非遗+”的产业发展模式,与文化创意、红色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非遗文化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互联网传播等,帮助小岗村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促进数字乡村建设。
 小岗村航拍
       从书斋到田野,实践团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小岗村,赓续小岗精神,重温改革岁月。从“问师”到“问农”,实践团奔走于小岗村现代产业集群,实地感受小岗人“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的发展理念。从“命题”到“选题”,实践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小岗村村情,以“非遗+”为实践主线,深入调研小岗村发展历程,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模式和非遗数字化传承新模式。在这场田野大思政课中,队员们不仅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更在亲身的体验中深刻领悟到乡村发展的多元路径和无限可能。未来,实践团将把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龙云珊 陈星     来源:三下乡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