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青春共建美丽长江经济带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为了了解长江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现状,思考遥感领域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深层次交际,2024年7月19日和7月25日至27日,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赵文强老师的带领下,“武大遥感长江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调研实践队”14位同学在湖北武汉和湖北宜昌开展以“青春共建美丽长江经济带”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
7月25日下午,实践队成员来到武大考古工作站学习调研。实践队首先参观了文物修复室,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曹昭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实践队师生了解了文物修复、绘图的基本原则与业内需求,并认识到目前文物修复还存在大量依靠人工、鲜少使用数字化技术、文物绘图效率低的问题。在与专家进行座谈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通过遥感技术对考古现场、发掘地块进行数字化的技术已经在业内获得广泛应用,但在文物拼接、文物绘图等领域的应用仍有待开发,深刻体会到将新型遥感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
7月30日下午,在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实践队师生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主要就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视化沉浸体验效果、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交流讨论,互相取经借智,促进共同发展。在座谈交流中,同学们了解了长江流域以及宜昌市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利用现状,认识到目前存在一些数字化成本高、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实践队师生与相关负责人主要谈论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提出希望在注重信息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文化遗产数据共享,为实践队未来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指明了新方向。
何科长指出,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用于考古和数字文物展览。在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素材在保护信息和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国家搭建的公共平台可以让更多人共享,使全社会受益,但是要做好隐私保护与信息开放之间的平衡。
接下来,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长江经济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调研实践队前往宜昌博物馆进行调研学习。实践队特别联系到宜昌博物馆丁汇宇主任,与丁主任交流宜昌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程度和目前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丁主任提出,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时数字化主要关注两方面内容:观众的喜爱程度和项目数字化投入成本。我们同时也考虑到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迭代、影响力时效,数字化藏品的展示效果,能否充分合理地展示文物数字化信息等方面。
在进行社会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的学习激情不断点燃,学习兴趣大大激发,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本着“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的宗旨,围绕主题开展了多元特色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方面的发展前沿与未来展望,精准锚定人生发展方向,实践队成员都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实践队成员们将继续调研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一线工作,对社会实践调研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武大学子科技报国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