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延安行燃青春梦,红柚心承革命魂

时间:2024-08-08     阅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培育红色基因、传承延安精神,2024年7月10日,苏州大学小红柚实践团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在共青团延安教育基地的带领下了解当地的文艺历史并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人民艺术,追忆民族之魂
  7月10日上午,小红柚实践团抵达延安行首站——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生动形象的叙述与展馆中肃穆庄重的陈列相映成趣,实践团成员仿佛重返各地文艺人才奔赴延安、积极投身文艺建设的历史现场。
纵览延安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文艺工作者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结合当地文艺审美特点不断进行创新,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此支持抗战并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精神伟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延安作为人民艺术的发源地,不仅见证了鲁艺音乐系、戏剧系的创立与发展,也见证了电影艺术机构、摄影艺术等新型艺术形态的萌芽,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倾听讲解员讲授延安文艺历史 严怡琳 摄
  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前,红柚青年们集体高歌《黄河大合唱》,为延安文艺纪念馆之行划上了圆满句号。成员们沉浸在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体会到了延安文艺工作者们不畏困难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坚守,更学习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深刻领悟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人民在文化艺术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 严怡琳 摄
 
观摩革命旧址,发扬简朴风格
  成员们参观了冼星海等文艺工作者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们的旧居。旧居的陈设简单,家具朴素,其中的一些细节吸引了红柚青年们的注意:毛主席的床铺由两张单人床拼接而成,其中一张供他休息,而另一张则摆满了他的书籍,正是他“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的勤学品质的生动体现;朱德元帅有一件旧大衣,他穿旧了就给他的夫人穿,夫人穿旧了,就给孩子穿,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简朴精神的真实写照;周恩来曾以细致的工艺纺织技术获得了“纺线能手”的称号,他旧居中的这台纺车则是他“劳动最光荣”的崇高劳动精神的有力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毛泽东旧居 严怡琳摄
  在枣园革命遗址,成员们顺着石头铺设的小路向前,来到中央书记处礼堂。礼堂中有会议室、就餐处与艺术表演区,会议室正中央悬挂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为群众服务”的标语,整体空间狭小,却呈现质朴大方的风格。继续前行,实践团成员驻足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朱德这五位伟人的铜像前。这些铜像以伟人们大步向前的姿态屹立于此,诉说着那段激昂的红色记忆。成员们感受到文艺工作者与革命家们无惧生活艰苦,永远怀揣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来拥抱祖国与人民的历史伟业,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图为团队成员在枣园铜像前的合影 严怡琳 摄
 
品味知青岁月,感受工农之情
  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成员们翻阅了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的历史资料。泛黄的照片记录了一幕幕知青挑牛粪扁担、书写家书、学习耕地播种的生产和生活画面,帮助成员们品味那段艰苦却意义深刻的知青岁月,感受知青与工农群众结下的深厚友谊。知青们与延安人民共同经历风雨、共同奋斗拼搏、共同成长进步,在锤炼自我的同时为这片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端详知青珍贵照片 严怡琳 摄
最后,实践团成员前往为人民服务广场,重温《为人民服务》的经典篇章及入党誓词的庄重承诺。他们深情追忆张思德同志的卓越贡献,体悟到“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的深远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在为人民服务广场上的合影。严怡琳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个夏季,红柚青年们再次踏上延安之旅,回望这片土地上最为壮丽的红色历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延安精神,在用脚丈量土地的实践过程中锤炼自我,将红色时代的基因植根于未来的奋斗征程之中。

 
作者:朱龙乙 谢伊铭     来源:苏州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