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重外院学子“三下乡”:访丰盛探非遗 学传统助振兴

时间:2024-08-16     阅读:
(通讯员 张睿)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号召,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一线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2024年7月11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共谱‘农’韵,青春助‘巴’”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探寻非遗技艺。
非遗杆秤:精准与匠心的结合

(非遗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展示手工杆秤)
非遗杆秤,作为一种传统的测量工具,代表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在丰盛古镇的十字街上,非遗手工杆秤传承人王泽喜爷爷给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手工制作传统杆秤的过程,从选材、切割到打磨、钉星花,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有误;他讲述了制作杆秤五十余年的心得体会,并教导同学们要做事一丝不苟,公公正正。
刘家四合胡豆:美味与文化的碰撞
    
(实践团成员参观刘家四合胡豆制作间)
刘家四合胡豆手艺师傅的现场制作和叫卖声吸引着古镇的游客,实践团成员有幸近距离参观,并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感受非遗胡豆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从选豆、泡豆、破壳到最后穿糖衣的全部工序都由师傅纯手工制作,这样的工艺完美还原了重庆怪味胡豆酥、脆、麻、辣、香的特点,也正是依靠其独特的味道、酥脆的口感、优良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理念,使刘家四合胡豆历经百年历史仍经久不衰,成功地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
彭氏火烤豆干石磨与熏烤的传承
(实践团成员参观非遗火烤豆干工厂)
实践团成员采访了非遗传承人彭继红女士,她介绍到彭氏火烤豆干起源于清朝末年,作为丰盛古镇三大名吃之一,彭氏火烤豆干在2018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如白玉,味美独特,远近闻名。实践团成员走访豆干工厂了解到,火烤豆干制作工序复杂,要经过筛、泡、滤、烧、卤、拌、烤等步骤,现在采用玉米芯代替原来的松叶和柏木作为火烤燃料,再加上各种香料香草一起烘烤。开炉的瞬间,香草气息随蒸汽上涌,烟雾缭绕中映射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离不开的故土情怀,这也是非遗传承人们所坚持的初心。
文化:醇香与历史的记忆
(三下乡实践团前往当地酒馆调研)
丰盛古镇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交通运输和商贸繁荣为酒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古镇的几家酒坊,了解到酿酒师傅会以当地优质的高粱为原料,加上成熟独特的酿造工艺,共同造就出醇厚绵长、色泽清亮、香气浓郁的丰盛酒。今天的丰盛佳酿将传统工艺和现代风味完美融合,不仅见证着古镇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也在社交和节庆中的重要角色,成为人们情感上的寄托。
莲萧:丰收与欢乐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共舞莲萧 )
莲萧俗称“柳边柳”,属于四川曲艺的一种,曾广泛流行于巴蜀民间。实践团成员跟随莲萧表演者余阿姨学习打莲箫,大家手拿一根三尺长并装饰有流苏和铜钱的竹棍,用其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两肩和腿部,铜钱便哗哗地响。不同地方的莲箫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产生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曲调一般以喜庆欢乐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会在丰收、庆祝等活动上表演,表达出当地百姓歌咏现实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诉求。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实践团成员表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青年肩负着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重要使命;他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号召更多人了解非遗、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作者:张睿     来源: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共谱‘农’韵,青春助‘巴’”乡村振兴促进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