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4年7月17日至19日,北京交通大学“万里边疆”实践团前往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高举红色旗帜,探寻祖国边关,深入调研“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越边境地区贸易情况与边民生活。
一巡边地历史,党旗飘扬耀青春活动伊始,实践团前往参观龙州起义纪念馆和胡志明展馆。龙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唯一一次高举反帝旗帜的起义,龙州起义纪念馆内收藏着龙州起义时期和中国红军第八军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在龙州起义纪念馆的纪念墙浮雕群像前,实践团党员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大厅。
一件件纪念物品、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全景再现了往昔革命斗争峥嵘画卷。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学习,了解龙州起义的战斗历程与左江各族人民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英勇奋斗的伟大业绩,也对越南历史与中越外交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实践团成员在龙州起义纪念馆(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党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实践团供图)
二巡边境贸易,丝路绵延连山海水口口岸位于广西龙州县西端水口镇与越南交界的边境线上,与越南驮隆口岸仅一河之隔。上午九点,一辆辆载满货物的越南大货车驶入水口边民互市区内。口岸的工作人员说,七月对于口岸来说是淡季,菠萝蜜、芒果等主要贸易水果的季节已经进入尾声,水口口岸作为中越边境的重要通道之一,承担着两国间物资交流的重任。往年此时,菠萝蜜、芒果等热带水果正值丰收季节,从越南源源不断地运抵此地,再通过这里输送到中国的各大城市。
水口口岸的故事,是中越两国友好交往的缩影,也是全球贸易网络中一个生动的注脚。在这里,每一件商品的流通都承载着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握手都蕴含着对未来合作的无限期待。

水口口岸的工作人员正在受访(实践团供图)

水口口岸的工作人员正在受访(实践团供图)

水口边民互市区(实践团供图)
三巡边疆治安,为国守边护安宁“这里的地名中多有‘屯’,‘那’。因为‘屯’有群山包围的义项,而‘那’指的是偏远的地方。”而这深山的僻壤,正是水口边境巡逻队的警官们日夜守护的祖国南疆。
实践团成员跟随水口边境巡逻队的梁警官来到了中越边境944(2)号界碑前。郁郁山林间,三座界碑隔江相望。实践团同学们依次向前,用毛笔蘸满热忱与敬意,庄重地写进祖国的名字里。广西的气候多雨水,易霉腐,而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却始终鲜艳夺目。
水口旧街,曾有“中越边疆第一街”之称。实践团同学跟随梁警官穿过这条小街,开启了今日的巡边工作。斑驳墙壁上的越南文字,矮小的土屋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村民和蔼亲切的笑容与声声抑扬顿挫的方言,构成了边境乡村的独特景象。梁警官说,他们每天都会来这里巡查上访,了解村民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保证边境的安全和边民生活的安宁。

梁警官在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边境情况(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成员体验为界碑描红(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成员在界碑前合影(实践团供图)

实践团成员跟随梁警官“巡边”(实践团供图)
四巡边民生活,以心换心汇真情实践团联合龙州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前往水口镇康宁村开展交通安全宣讲活动,为基层社会和谐与安全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龙州县交警大队的谭警官熟练掌握普通话、“土话”、“白话”三种“语言”,谭警官分享到:“龙州县一百多个村庄里,有些村民喜欢听土话,有些村民喜欢听白话,每到一个地方就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实践团在康宁村宣讲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案例,让“一盔一带”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有效提升了村民对交通规则的认知。为了增强讲座的互动性,现场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村民们踊跃参与,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将丰厚的奖品与安全观念带回家。

谭警官在与村民互动并送上生活用品作为奖品(实践团供图)

讲座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合影(实践团供图)
本次社会实践,交大学子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和人民。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承“知行”的校训,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