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陶土承载千年事,彩釉映见万古情 ——武汉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西陵青衿・荆楚传艺团聚焦宜昌彩陶非遗传承

    时间:2025-08-07     阅读:
    来源:西陵青衿・荆楚传艺团
          2025年8月3日,武汉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西陵青衿・荆楚传艺团”走进长江文明腹地宜昌,开启非遗文化探寻之旅。这座城市孕育的兴山民歌、枝江民间吹打乐、远安嫘祖信俗等非遗瑰宝,共同编织出地域文化的经纬,而宜昌彩陶以八千余年的历史根脉,成为其中耀眼的篇章。实践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宜昌彩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
          实践首站来到三峡非遗in巷。蒸汽氤氲的萝卜饺子摊、经纬交错的李氏竹编铺、酒旗招展的传统酒肆,共同勾勒出非遗活态传承的烟火图景。尤其夷陶坊中陈列的彩陶文创——朴拙的土家背篓、憨态可掬的娃娃牙签筒,以当代设计激活传统技艺,为学子们打开了认知宜昌彩陶的第一扇窗,也让他们在此对宜昌彩陶有了最初的、朦胧的认识。
 
(实践团队队员们三峡非遗in巷大合照 李沅芮供图)
 
  (队员们与萝卜饺子合照 何雨供图)                                                                                                           (三峡非遗in巷内部环境图 李沅芮供图)
         为更了解宜昌彩陶,队员们踏入宜昌市博物馆,感知其历史脉络。彩陶展区的时光长廊里,八千年前的城背溪文化陶片静静陈列,陶坯里嵌着的稻壳印子,好像还带着当年先民种地的气息;那些交错的绳纹,就像人类和泥土第一次说话时留下的密码。往前几步,大溪文化的红陶骤然点亮视野:黑彩如墨笔游走,弧线纹临摹着长江的婉转,条带纹勾勒出三峡的起伏,红与黑的碰撞里,藏着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彩陶遥相呼应的暗语。屈家岭文化的彩陶更显成熟,橙黄与黑彩交织出网格、菱形的韵律,碗、钵、壶的器型随炊饮需求进化,陶土的粗粝中已见匠心。
 
                                                  (城背溪文化陶器 何雨供图)                                                                                                                         (屈家岭文化陶器 何雨供图)
         队员们看着展柜中的彩陶,它给人的感觉是 —— 深厚:彩陶以长江砂陶为骨,粗粝陶面上密布的砂粒带着江水冲刷的印记,而“绘彩再烧”的古老工艺又把泥土原生的粗犷质感保留了下来,让泥土的野性在釉色下暗涌。
 
                                                               (西周中晚期陶器战国 何雨供图)                                                                                                           (中期低等贵族墓出土彩陶 何雨供图)
         非遗的生命力,从来都系于每一次凝视、每一次参与、每一次传递。队员们最后来到宜昌市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中心彩陶坊,拜访非遗传承人侯美玲老师,深入学习宜昌彩陶的历史文化,亲身感受制陶的过程,让彩陶从 “概念” 变为可触可感的存在。
         在侯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亲手捏塑陶泥、等待坯体干燥、尝试施釉调色,指尖的粗糙感与釉料的光泽形成奇妙呼应。侯老师的讲述更添厚度:从砂陶原料的选择到釉色配方的改良,从进校园宣讲到吸引妈妈群体、大学生参与,她和团队用 “彩陶 + 针织” 的胸针、简约大气的彩陶耳饰等创新设计,让古老技艺长出时代的触角。这些鲜活的实践,为博物馆里的文物赋予了 “活态传承” 的注脚。
 
(队员们为作品上色 李沅芮供图)
 
(陈列的耳饰、项链、胸针 何雨供图)
         彩陶坊里不熄的窑火,映照着宜昌彩陶传承的执着身影,也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有了持续生长的力量。当创新的尝试让彩陶与当下生活愈发贴近,宜昌彩陶这颗跨越千年的明珠,便会在时代长河中持续散发温润光芒,连接起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脉络。
 
(队员们与侯美玲老师合照 李沅芮供图)
 文字|李灿 何雨    
图片|何雨 李沅芮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