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客踏访金寨红军广场让红色文化在青春表达中焕发生机
七月的皖西大地,绿意盎然间涌动着红色热潮。7月6日,皖西红旅·乡村青年创客调研团走进金寨红军广场,在苍松翠柏与红色印记交织的场景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让沉淀的革命历史,在年轻一代的创意表达中流淌出新的生命力。
拾级而上,红军广场上的纪念碑直指苍穹,群雕中战士们的眼神穿越岁月,仍带着冲锋的力量。调研团的青年们时而俯身细观碑文,时而举起相机记录细节,时而围坐交流感悟。“课本里的‘革命老区’四个字,在这里变成了可触摸的故事:10万金寨儿女参军参战,5.9万牺牲在册,每一块砖石都浸着热血。”成员李悦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具象的历史细节,让“红色基因”从概念变成了鲜活的记忆。
走进红军纪念堂,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成了最生动的“讲解员”:补丁摞补丁的军装里,藏着寒夜行军的坚守;缺了口的搪瓷缸上,还留着阵地野餐的烟火气;泛黄的家书中,“为了后代好日子”的字迹力透纸背。“这些不是冰冷的文物,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vlog’。”成员王浩的比喻带着青春气息,“如果用短视频语言拆解这些细节,年轻人一定爱看。”
与游客、村民的互动,更让青年们摸到了红色文化的“时代脉搏”。00后游客小林正用手机直播参观过程,“比起纪录片,亲身站在这里听故事更有冲击力,我要把这种感动分享给网友。”村口开农家乐的陈大姐算起了“红色账”:“以前守着老房子发愁,现在游客多了,土菜成了招牌,每月收入翻了番,这红色资源真是‘活资产’。”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倾听者,更要做红色文化的‘转译者’。”队长张覃然在交流会上说,“要把金寨的故事装进短视频、做成文创、融入研学,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革命精神从纪念馆走到生活里。”
据悉,调研团已开始梳理素材,计划推出“红色故事微剧场”“老区好物数字地图”等创新项目,让金寨的红色记忆在文旅融合与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成为照亮乡村振兴路的“精神火炬”。

图为施展峰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