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乡间小路时,两旁的玉米地正翻涌着青绿色的浪。当“翁家寨村”的木牌在视野里渐清晰,我知道这场以“助农”为名的三下乡之旅,即将在泥土与果香的交织中展开。六天时间,我们触摸的不仅是作物的生长轨迹,更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肌理。
百里香采摘园的清晨总裹着露水的凉。晨露还挂在草叶上时,我们已经蹲在了百里香采摘园的田垄间。指尖掐住杂草茎秆的瞬间,冰凉的露水顺着指缝滑进袖口,混着泥土的腥气漫上来。起初总找不准力道,要么拔断草茎留着根,要么连带着周围的土块一起掀起来。随着不断地练习,我也逐渐掌握了技巧,手腕轻轻一拧,整株草就连根带泥被拔起,抖落的土簌簌落在甜瓜苗周围。原来最朴素的劳作里,藏着最细腻的温柔——既要对杂草决绝,又要对幼苗怜惜,就像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那样,分明又包容。 正午的太阳晒得人脊背发烫,汗水顺着额角滴进泥土里,瞬间被吸干。我直起身揉着发酸的腰,果园的小主人便开始给我们介绍起他们所种的甜瓜。“这是‘羊角蜜’,那片是‘绿宝石”。他引领着我们看到最大的那颗瓜,阳光下,他眼里的光比甜瓜更透亮,那是对土地最纯粹的信赖。
第三天一早起来,我们便向西安晓梦技术有限公司的葡萄庄园进发。果园的主人在空闲时教我们如何折叠纸盒子“这盒子有讲究,边角要对齐,不然葡萄在运输中容易磕碰。”他拿起一张硬纸板,手指翻飞间,扁平的纸片便立成了立体的包装盒,“咱们的葡萄要发往西安,包装不好,品相就差了。”看似简单的折叠动作,实操起来却处处是门道。在逐步的练习中,我似乎掌握了些技巧,先折长边,再压短边,最后把卡扣卡紧。在终于折好了包装后,我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正午的时光我们参观了葡萄酒坊。发酵桶里的紫红色液体正冒着细密的气泡,酿酒师掀开木盖,一股醇厚的果香混着微酸的气息扑面而来。“葡萄要先去梗、破碎,再发酵二十天,每天都要搅拌。”他给我们讲着葡萄久的酿造方法,时光不自觉地过去了很长。售卖摊位前格外热闹。我们帮着吆喝:“这是‘夏黑’,无籽;那串是‘阳光玫瑰’,带花香。”看着纸箱被一个个填满、搬走,忽然明白,折叠包装盒时对齐的不仅是边角,更是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
阿杜家的葡萄园中,葡萄藤顺着竹竿爬成一片绿廊,紫色的“巨峰”、青色的“醉金香”缀在藤上,像一串串会发光的宝石。 我们挎着篮子穿梭在藤架下,指尖触到葡萄皮时,能感觉到薄薄的膜下饱满的果肉。我望着藤架间漏下的碎光,忽然懂得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守着一片园、一群果,把时光酿成甜。
这场三下乡之旅教会我的,从不是如何种出甜果,而是如何在土地与作物的关系里,读懂"耕耘"二字的分量。当城市的喧嚣让我们习惯了速食式的生活,翁家寨的日子却在提醒我们: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等待——就像葡萄要历经三季才能成熟,乡村的振兴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把汗水滴进泥土,把匠心藏进细节,把希望种进岁月。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带着这份在田野间收获的感动与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这片土地添一份力、尽一份心。毕竟,每一颗果实的成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乡村的故事,都值得被温柔倾听。
图为实践团成员展示葡萄精美包装 赵文瑞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