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踏寻深巷红色印记 体悟党员赤诚初心

    时间:2025-08-09     阅读:
    来源:付东阳/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迎八秩计信探绩”寻访皖南红色专项实践团队/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阳光普照,流水潺潺,山路蜿蜒,步履轻盈。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迎八秩赴绩”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在宣城市家朋乡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踏上了寻访红色印记的征程。走进深巷,探访老党员。此行目标,是深藏于古朴深巷之中的一抹“红色微光”——77岁高龄,拥有近53年党龄的老党员许传俭同志。
团队成员探访许传俭同志 (夏锦晖 供图)
        行进间,村支书如数家珍,用生动的方言向我们描绘着家朋乡梅干岭壮观的千亩梯田油菜花景观,依山傍水、青砖灰瓦的徽派民居群落,许氏宗祠等文保单位,以及铿锵有力的“磡头老鼓”等非遗民俗。一路景致宜人,不知不觉地,我们就走进了一条略窄的小巷,巷子的尽头是一户布局规整的农家小院……

农家院落 (夏锦晖 供图)
     “这就是我们的老党员了!”村支书热情地介绍。虽年逾古稀,许传俭爷爷依然精神抖擞,笑声爽朗。“多亏了常年劳动嘛,外面太阳晒,体力才能得到锻炼!”爷爷笑着说。在得知我们是大学生,爷爷眼中闪烁着欣慰与鼓励:“我们也认为我们是大学生,在农村我们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干!”着朴实的话语,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许爷爷讲解部队经验 (夏锦晖 供图)
 
       在亲切的交谈中,许爷爷谈吐从容自如,分享了许多独特的经历和故事。在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爷爷早年间在部队里当兵,勇挑重担,负责军械修理与冷轧等工作,曾面临艰巨挑战——上级要求研制一种能发射3公斤重炮弹、射程百米以上的迫击炮。身为副班长,他必须身先士卒,在没有成熟经验的情况下,仅凭对旧军械的理解反复摸索试验。首次试验时就突发意外,炮弹偏离,炮筒因强大的后坐力后翻,重重击中爷爷头部,致使其昏迷并造成轻微脑震荡,手上更是伤痕累累。即便如此,退伍回乡后仍继续投入生产建设。
许爷爷回忆老照片 (夏锦晖 供图)
 
       退伍回乡后,许爷爷的奉献之路并未停歇。他扎根土地,参与粮食加工,躬耕不辍,凭着一手娴熟的手艺和一副热心肠,成为邻里乡亲敬佩的贴心人。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讲述的1991年抗洪往事:那年七月,暴雨如注,洪水肆虐,在群众纷纷逃离之际,危急关头,许爷爷却逆流而上,用血肉之躯保护供销社保险箱的安全。他强忍激流的冲击,咬着牙一步步挪动着脚步,将保险箱转移至安全地带。“支撑我的,就是毛主席时代那种忘我的革命精神,是学雷锋做好事、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爷爷的话语铿锵有力,如同穿越时代的精神火炬,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灵魂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家中灌注的水位线 (夏锦晖 供图)
 
       爷爷及其夫人很关爱我们这些青年后辈们。采访间隙,许爷爷的夫人在一旁悄悄地洗净了满满一大盆自家种的李子招待我们。李子入口清脆甘甜,绩溪县的英雄儿女也是——经历风雨考验,坚韧如山;胸怀赤诚之心,温润如玉。
团队成员和许爷爷合照 (夏锦晖 供图)
 
       阡陌纵横、秧苗油绿是一代代绩溪人寒耕暑耘的赞歌;溪润交错、水木清华是一代代绩溪人雕琢山河的墨痕。探访深巷里的红色微光,对话53载老党员,许传俭同志“什么都要干、什么都要学的”的朴实奋斗观、“健康”登记下隐瞒伤病的责任担当、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无畏精神、邻里互助的无私情怀,无不是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力量的生动教材。记忆在自信从容的谈吐中抚今追昔,灵魂在有条不紊的叙述中穿越红迹。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