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4日,广西师范大学“蜡染寻踪”实践团队前往广西柳州,开启了一场关于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调研之旅。团队先后探访柳州博物馆、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及窑埠古镇,试图在历史遗存、官方保护与商业市场的不同维度中,描摹这项古老非遗在当下的真实生存图景。
博物馆寻踪:历史印记的沉寂 7月3日上午,团队首站抵达柳州博物馆。在“民族民俗展厅”内,苗族服饰、银器等展品琳琅满目,壮锦的绚丽、苗银的璀璨占据了视觉中心,但蜡染技艺的展示仅零散见于几件民族服饰的边角纹样中,既无系统介绍,亦无工艺溯源。团队成员仔细寻觅,仅在“柳州民族服饰”展区角落发现几件标注为“苗族服饰”的展品,其深蓝底色上隐约可见的冰裂纹,暗示着蜡染工艺的存在,却无任何文字详解其独特工艺或历史渊源。“蜡染似乎是‘隐形的’”,团队成员翻阅展品说明时发现,相关文字不足百字。博物馆工作人员坦言:“蜡染专题内容确为薄弱环节,后续策展将考虑增设独立展区。”博物馆承载着城市记忆,但蜡染的“缺席”,折射出其在更宏大地方文化叙事中的边缘位置。这份未被充分讲述的历史,成为团队调研的起点。
图为团队成员在认真观看柳州博物馆内带有蜡染纹样的展品。容世敏 供图
艺术馆探新:技艺活化的实验场
下一站,团队转赴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与博物馆的“沉默”不同,这里的“非遗保护展示区”为苗族蜡染开辟了专属空间,成为团队获取核心信息的重要阵地。展厅内,多件苗族蜡染实物整齐陈列:从传统的靛蓝染布、蜡染背带,到融入现代设计的围巾、装饰画,清晰呈现了蜡染技艺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演变轨迹。展柜旁的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蜡染的工艺流程——“以蜂蜡为墨,以铜刀为笔,在白布上勾勒图案,经靛蓝浸染、沸水脱蜡后,形成蓝白相间的纹样”,并特别标注了柳州苗族蜡染的独特之处:图案多以蝴蝶、铜鼓、花草为原型,既保留苗族“万物有灵”的信仰,又融入桂北山水的地域特色。
图为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展示的蜡染样品。唐一文 供图
艺术馆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展品多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老艺人,我们每年都会尽量组织‘非遗进馆’活动,邀请他们现场演示蜡染技艺;并且我们还举办过多次蜡染公益课,尤其面向中小学生,但难点在于,传统纹样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为了扩大蜡染技艺的传承范围与影响力,艺术馆正通过记录口述史、整理纹样图谱、培训年轻传承人等多种方式,为蜡染技艺“存档”。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容世敏 供图
古镇寻访:市场逻辑下的取舍之困 窑阜古镇的“扎染蜡染体验馆”店铺是调研第三站。古镇作为柳州文化旅游地标,聚集了多家非遗体验店铺,其中“扎染蜡染体验馆”以蜡染与扎染结合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团队观察蜡染市场化现状的重要样本。店铺内,挂满了靛蓝色的围巾、T恤、帆布包,既有传统蜡染的精细纹样,也有扎染的随性晕染。店长向团队介绍:“店铺主打‘体验式消费’,游客可亲手制作简单的扎染作品,但蜡染体验项目每月仅接待十几人。”
当被问及原因时,店长直言:“扎染耗时短、容错率高,半小时可完成体验;蜡染对技术要求高,需精准控温熔蜡,光是练习用铜刀点蜡就要花上几周,且纹样一旦画错无法修改,年轻人没耐心;而且蜡染的纹样更复杂,染色周期长,成本比扎染高30%,售价也贵,很多游客宁愿选便宜又好上手的扎染。”同时她还进一步补充道:“现在市场上对‘蜡染’的认知很模糊,不少人把扎染当成蜡染,我们得反复解释,这也影响了蜡染的推广。”这一现象引发了团队的深入讨论:“蜡染的传承不能只靠情怀,必须在保留技艺核心的前提下,找到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扎染蜡染体验馆”店长。容世敏 供图
为期三天的柳州调研,让“蜡染寻踪”团队既看到了苗族蜡染的文化魅力,也直面了其传承困境。“从博物馆的‘缺失’到艺术馆的‘坚守’,再到古镇的‘突围’,柳州苗族蜡染的传承现状,正是众多传统技艺在当代发展的缩影。”蜡染寻踪团队表示,下一步将结合调研数据,直面现实痛点,链接现代生活,推进研究蜡染技艺的传承方案与创新路径。此次调研不仅为柳州苗族蜡染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彰显了青年学子对传统技艺的关注与担当。正如团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所写:“蜡染的未来,不在博物馆冰冷的展柜,而在匠人手中的温度与大众生活的日常。唯有让蜡染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才能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通讯员 唐一文)
图为团队成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合影。容世敏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