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骆山龙舞,非遗兴文——“骆山大龙”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8-19 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逐渐重视起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骆山大龙”来自于南京市溧水区骆山村,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性非遗,被誉为“江南第一大龙”。为了更加了解“骆山大龙”这一国家级非遗,我们参加了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前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骆山村进行为期15天的实践调研。
 
探寻“骆山大龙”历史渊源,了解杨氏家族历史发展
据说,明朝万历年间,骆山村考取了一名进士叫做杨培庵,在庙中避雨的时候,遇见了一只犯了天条的小白龙,张天师要砍掉它的龙头,杨培庵于心不忍,向张天师求情,救下了小白龙,并将白龙放进了白龙池里。后来村子上面刮起了大风,只有杨家的房子没有倒。这件事情之后,人们开始跳龙,认为这条龙是可以相信的,于是骆山村便逐渐有了舞龙的习俗。
与“骆山大龙”相关的杨氏家族历史悠久,到现在,依旧是骆山村的大家族。经介绍,我们了解到骆山村杨氏,原来是陕西华阴杨氏望族的后裔。令人称奇的是,杨家的《杨氏家谱》在周成王时期就开始编写,历史中有名的杨恽和杨修等都来自这个家族。到了南宋高宗时期,杨氏家族南迁,其中的一支便定居在现在的骆山村,绵延至今。
 
图为杨氏祠堂
 
图为杨木海先生带领我们参观杨培庵的墓葬
 
学习“骆山大龙”跳龙过程,感受“骆山大龙”传承发展
“骆山大龙”主要是在腊月里开始跳龙,据说头场跳龙都是在腊月二十八,开始出龙时,要将龙一节一节的身子搭起来,连起来之后,龙便算是到了场了。跳云的小孩子跟着龙走,在龙的两边,因为龙的习惯便是在云中舞。所有舞龙的人都要在龙王庙里面先集合,进香磕头,到了下午一点钟正式出龙。龙从龙王庙出发,先到塘光埯开光,就是用沾了活血的毛笔给大龙点睛。然后就按照原先商量的路线一路舞过去,这条路线被称作“神路”,是老习惯传下来的,所以哪一条路都不能瞎走。舞龙的地点是在湖滩边上的一角,在当地被称为“螃蟹角”。真正开始舞龙的时候,大龙跟着跳珠走,一直跟珠跳,一个跳珠的人也是只舞一场龙,因为龙跟着珠走,跳珠的人往往会很累。等到跳完了,就要落草,落草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每一回跳龙都要扎一回新龙,所以落草时,就要烧掉原来的旧龙。烧掉原来的旧龙的时候,龙的眉毛、眼睛要事前摘下来放在供桌上,才可以烧掉原来的龙,扎制新龙。同时牌位也是要烧掉的,听传承人向我们介绍,每一次落草时,牌位都是他捧着走,捧着跟龙走,就像捧灵牌一样。到舞龙结束之后,灵牌就要被烧掉,寓意着将龙神送走。
“骆山大龙”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我们拜访到的杨木海先生,是“骆山大龙”的第五代传承人。历经百年,“骆山大龙”早就成为了骆山村村民文化中的一部分,白龙原来就是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神明,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现在的村民们未必依旧信这个,但它逐渐的就成为了一种文化与沉淀。过去的“骆山大龙”里是有一份信仰在里面,现在信仰依然存在,但更加成为了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里,又有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
 
图为杨木海先生为送给小组的宣传册签名
 
图为龙王庙里面摆放的“骆山大龙”龙头
 
了解“骆山大龙”保护现状,展望“骆山大龙”发展未来
“骆山大龙”于2008年成功申请成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成功立项,不仅增加了骆山村村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还让政府重视起这一民俗活动。“骆山大龙”的扎制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在早期,这些资金都是依靠村民自发的筹集,近些年来,政府对于“骆山大龙”的支持越来越大。“骆山大龙”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努力的保持着活力。
但是与大多数非遗文化一样,“骆山大龙”也面临着种种的问题。首先,“骆山大龙”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它一定要村民聚族而居,骆山村就是“骆山大龙”唯一的载体。而在人口流动越来越快的当下,民俗文化如何继承下去是所有民间文化活动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骆山大龙”也不例外。其次,根据杨木海先生的介绍,“骆山大龙”所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庞大的,那么经济上的问题如何解决,也是“骆山大龙”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重视,我们也相信,“骆山大龙”会克服各种问题,与时代同进步。
 
作者:陆刘欣 来源:三下乡网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