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坐落于张家港市最东端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紧邻母亲河长江,是市政府2006年及2012年重点实事工程,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设置了主题教育、实践课程、军事训练、生活体验、体能拓展、种植养殖六大区域。基地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建有大型风雨操场、多功能会场及由阳光之路、消防教育、模拟法庭等36个主题教育场馆构成的张家港市青少年主题教育中心,配备了12个综合实践活动专用多媒体教室。3组学生公寓及食堂可同时接待1000人食宿。基地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占94%,拥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4人。
基地围绕“特色鲜明、学生欢迎、江苏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思想,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凸显“共建型运作、开放式课程、长江风文化”的办学特色,贯彻“基地生活皆课程、基地课程皆生活、基地生活真生活”的课程实施原则、“时时要育人、事事会育人、处处能育人、人人在育人”的课程实施理念、“主题式课程、模块式运作、情景式体验”的课程实施方式,依托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和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各场馆设施设备,自主开发了“红色教育、科技教育、生命教育、劳动实践、素质拓展”五大系列共100多个课程活动项目,构建了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并正式出版发行。基地还参与起草了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未成年人实践基地课程指导意见(试行)》和教育部《全国示范性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指南(试行)》等。
基地不断涵养“jing”歌文化——基地愿景:景、经、靓;班子建设:境、镜、劲;基地教风:敬、精、兢;基地学风:静、净、竞,着力凸显“共建型运作、开放式课程、长江风文化”办学特色,课程目标呈现三个“优先”新思路——德育课程优先、生命教育优先、劳动实践优先,课程开发呈现三个“融入”新维度——立德树人观念融入到基地课程、融入到基地生活、融入到基地文化,课程实施落实三个“转变”新举措——课程内容上实现从感观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课程形式上实现从项目课程向主题课程转变、课程评价从多元分散评价向多元集中评价转变。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学有所得的第二课堂、动有所获的理想场所、玩有所乐的成长乐园”。近年来,基地依托各类共建场馆资源,特别是依托“阳光之路”党建主题教育区、“敬廉崇洁主题教育区”、“法制教育主题馆”、“青少年模拟法庭”、“中华经典主题馆”、“八礼四仪德育宣传廊”等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充分彰显基地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特点和功能,为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截止到2018年8月,基地圆满完成了全市3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任务,接待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以及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参观考察团1500多批次。基地创造性的工作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中国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单位、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苏州市法制教育规范化基地、张家港市文明单位标兵等60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4月,基地分别被江苏省文明办、苏州市文明办和苏州市教育局命名为“江苏省苏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张家港基地”和“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长江基地”。2009年11月,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场会在张家港基地召开;2011年3月,江苏省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协作会在张家港基地成立;2011年8月,中华诵?2011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在张家港基地举办;2013年4月,全国首届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张家港基地举行。在2014年、2016年的省文明办、教育厅联合组织的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测评中,基地均获一等奖。基地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环境设施、丰富的课程活动赢得了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各级领导以及全国各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风正扬帆凭海阔,雏鹰展翅击长空。迎风伫立在长江之畔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正朝着“特色鲜明、学生欢迎、江苏一流、全国知名”昂首奋进,成为展示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成果的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